新闻动态

活动回顾 | 守正书房戏曲研习堂(第53期):从入门到沉浸,解锁京剧“四功五法”的艺术密码

816日的午后,河北省图书馆守正书房内座无虚席,一场围绕京剧“四功五法”的艺术探秘,在众人的期待中悄然启幕。

 

动伊始,主讲人张通老师——京剧表演艺术家,面带亲和的笑容抛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询问读者朋友们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什么。在观众们的小声讨论与独自思索中,答案逐渐清晰——中国戏曲、古印度梵剧与古希腊悲剧。他接着提到,如今唯有中国戏曲仍在舞台上鲜活绽放,另外两者已成为博物馆里的历史记忆,话语中满是对传统艺术生命力的珍视,也让在场者对接下来的内容更添期待。

谈及京剧的渊源,张通老师顺势再提问,中国第一部电影是什么。当“《定军山》”的答案从观众席中传出时,他笑着补充说,那是中国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而第一部彩色有声电影,则是梅兰芳先生的《生死恨》。寥寥数语,既串联起京剧与中国影视史的奇妙缘分,也为“四功五法”的深度讲解埋下了自然的伏笔。

关于不同角色的功法,张通老师坦言“隔行如隔山”,虽在京剧领域深耕多年,也只能掌握武生的“四功五法”。他先点明京剧的三大特点——程式性、综合性、虚拟性,称当天将聚焦“程式性”,拆解其中的门道。他强调,京剧艺术的高下始于审美认知,若是认识只有7分,专业水平最多能到6分。演员需要有高审美标准,而观众的懂戏程度更会倒逼演员精进,因为“不怕万人看,就怕一人瞧”,懂戏的人一眼就能识破基本功的虚实。

随着讲解的深入,张通老师开始细致解析“四功”的奥秘。他说,唱的核心在“情、技、理”:“情”是喜怒哀乐的流露,“技”是字正腔圆的功夫,“理”是合乎情理的表达。他特别提到“十三辙”和吐字归韵,指出每个字要咬清、唱透、收稳,带着腔儿的美。随后,他清唱两段讲究吐字的唱段,节奏虽缓,却字字千钧,尽显功力,台下观众无不屏息聆听,沉浸其中。

 

关于念白,他介绍说可分为韵白、京白、方言白、风搅雪四类,韵白的引子旋律性强,定场诗则需贯穿字头、字腹、字尾,还播放了《夜奔》定场诗片段,让观众直观感受念白的韵律与力量。他解释,做戏融合手、眼、身、法、步,以程式化动作演绎故事,还通过《赵氏孤儿》片段展示,让观众看到不同演员对角色情绪的独特诠释——有人自嘲,有人欣喜,只要符合“情技理”便各有妙处。而京剧的“打”是高度艺术化的战斗表演,既要有真功夫,又要符合戏曲美学,所谓“戏不离技,技不离戏,打中有戏,戏中有打”,每一个招式都是角色性格与剧情的延伸。

 

讲解“五法”时,张通老师先阐释“法”即“法相”,蕴含“见相非相、大象无形、离相修心、心实所现”的深意。他说,手的技法尤为复杂,单是旦角就有五十三式,不同角色的手势力度差异显著:力度大显豪气,力度小露温婉,一眼便能看出人物性格与体格。眼是演员精神气的集中体现,堪称“心灵的窗户”,既能刻画情绪,又能引导观众——同一个动作,眼神上抬似上楼,下垂如下楼,虚实之间皆是戏。步法则是“百练之基”,“无步不成戏,欲动先蓄势,落脚分虚实”,他边说边现场演示云步,步态轻盈如乘车行船,引得台下孩子们有模有样地模仿起来,小手小脚跟着比划,场面热闹而温馨,将互动氛围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活动尾声,交流氛围愈发热烈。张通老师以一首诗深情作结,诗句中写道:从帝王将相的鎏金冠冕,到市井巷陌的素衣荆钗;从塞北烽烟的西皮快板,到江南烟雨的二黄慢腔;这不是凝固的博物馆艺术,而是流动的东方生命诗学:当梅兰芳在纽约掀起“东方旋风”,程砚秋于巴黎唱响荒山泪雨,世界突然读懂:最先锋的戏剧革命,原来深藏在东方写意时空里。“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便知中华美学最磅礴的浪漫,正在这虚实相生间!我们永远为这样的艺术热泪盈眶。因为台上流转的,不仅是角儿的青春,更是每个中国人血脉里,不曾褪色的文化乡愁。

这场戏曲研习堂,让观众从入门到沉浸,不仅解锁了京剧四功五法的艺术密码,更真切触摸到传统艺术的温度与力量。那些程式化的一招一式、一腔一韵,恰似一颗颗种子,在观众心中种下对京剧的热爱,让这份承载着东方美学的艺术,在传承中愈发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