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字里行间的燕赵烟火味:莜面窝窝

 

在燕赵大地中,张家口坝上高原的凛冽寒风里,莜麦田如金色海浪翻涌。这道诞生于冀北的传统面食,宛如一首质朴的民歌,在黄土地里传唱千年,以柔韧的筋骨和醇厚的麦香,成为镌刻在记忆深处的故乡符号。

莜面窝窝,这道承载着千年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印记的传统面食,正如一部镌刻在粗陶碗中的史诗,用莜麦的香气诉说着北方人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时展现出的生存智慧。

翻开作家的篇章,莜面窝窝总是以鲜活的姿态跃然纸上。他们用蘸满乡情的笔墨,将莜面窝窝揉制时的巧思、蒸笼里升腾的热气、乡亲围坐分享的场景一一铺陈。这些文字是黄土地上生活智慧的结晶,作家们用文字将这份烟火气定格,让莜面窝窝超越食物本身,化作连接乡情的情感纽带。让我们一起从几位作家的笔下去感受莜面窝窝背后的文化魅力。

 

1.曹乃谦著《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愣二常说:“穷的,连顿中莜面窝窝也吃不起,老和山药蛋。”愣二妈说:“想给你攒个钱。”“,靠不吃中莜面窝窝儿年能攒两千块。”

这回愣二妈给愣二做了中莜面窝窝。愣二不吃,只是喊杀人和叭叭地拍炕。硬是把洋灰袋裱过的炕席拍得露出了土炕皮。

村人们说,赤脚板医生不行就问个大仙爷看看。愣二妈摇摇头,愣二妈知道这都不行,上回就不是赤脚板医生和大仙爷看好的。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47.57/4205

 

2. 孙犁著《白洋淀纪事》

晌午,主任推门进来。她脱去了羊皮衣,穿一件破旧的红棉袄,怀抱着一大块光亮的黄色琉璃瓦,这是搓莜面窝窝的工具,她说是托人到台怀买来的。她站立在炕边,卷起袖子。搓的窝窝又薄又小,放得整整齐齐。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索书号:I247.7/2971-2

 

 

3. 舒国治著《流浪集》

盘桓日久,维生素丸早已吃完,只好尽量吃饭时多点粗粮,小米粥、玉米贴饼子、高粱米粥、莜面窝窝这类带糠带皮壳之物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I267/5045

 

4. 邓洛普著《君幸食》

随后,我们坐下来,享受了一场当地美食的盛宴:蒸笼里热气腾腾的筒状莜面,裹着羊肉、土豆和番茄做成的浇头;还有其他各种蒸制的莜面、饺子、包子和面屑;以及用炖煮的蔬菜做浇头,加咸菜和醋提味的抿豆面。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索书号:TS971.2/470

 

5. 汪曾祺著《百蝶图》

天一亮,年轻的掌柜就推门进来,点火添水,为我们做饭——推莜面窝窝。我们带来一口袋莜面,顿顿饭吃莜面,而且都是推窝窝。——莜面吃完了,三套大车会又给我们捎来的。小王跳到地下帮掌柜的拉风箱,我们仨就拥着被窝坐着,欣赏他推窝窝的手艺。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47.7/5508

 

莜面窝窝早已超越了充饥的范畴,成为冀北文化的精神图腾。它扎根于贫瘠的土地,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回馈人们;它看似朴实无华,却需繁复工序才能成就独特口感,每一道都凝结着对土地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承载游子的乡愁,还是在现实餐桌上慰藉疲惫的身心,莜面窝窝始终以温暖的姿态,始终延续着黄土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