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字里行间的燕赵烟火味:柴沟堡熏肉

 

河北,这片浸润着燕赵风骨的沃土,燕山横亘北疆,黄河遥映南隅,太行巍峨西峙,渤海浩渺东临,多元交融的地理风貌孕育出灿若星河的饮食文明。在河北这片承载着千年商道繁华的土地上,柴沟堡熏肉历经时光淬炼,成为燕赵美食版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追溯柴沟堡熏肉的渊源,需探寻至清朝光绪年间的市井烟火。彼时,一位山西壮年郭玺流落至此,凭借家传厨艺,将猪肉辅以多味珍贵中药材,经老汤慢煨、柏木熏制,化寻常食材为人间至味。这道凝聚着匠人心血的佳肴,不仅是对烹饪技艺的极致追求,更是漂泊者智慧与坚韧的见证。从街头巷尾的流动小摊,到如今飘香四海的百年老字号,柴沟堡熏肉始终保持着传统工艺的温度,承载着张家口人的乡愁记忆,在燕赵大地续写着历久弥新的美食传奇。

梁实秋、汪曾祺、关仁山、谈歌、刘绍棠等几位经典作家对柴沟堡熏肉栩栩如生的勾勒,不仅是对河北饮食文化的展现与诠释,更是对柴沟堡熏肉里流淌的燕赵风骨的镌刻与传扬。

1.梁实秋雅舍谈吃

“塞外风寒,最宜大块朵颐。柴沟堡熏肉一出,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咸香中透着柏木的清苦,仿佛把整个燕赵的苍茫都熏进了肉里。”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66/798

2. 汪曾祺《四方食事》

“柴沟堡的熏肉摊子,总在街角热闹处支起。老远就能闻到那股勾人的香气,浓而不艳,像极了燕赵女子的泼辣与温柔。切肉的师傅手起刀落,肥瘦相间的肉片整齐码在盘里,浇上一勺老卤,再撒上把翠绿的香菜,光是看着,口水就止不住地流。”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I267/8206

3. 关仁山《麦河》

“漂泊多年的游子回到柴沟堡,刚踏入老街,那熟悉的熏肉香气便扑面而来。他走进一家老字号店铺,看着老师傅熟练地切下一片熏肉。放入口中的瞬间,泪水夺眶而出:‘就是这个味,这么多年,梦里都在想。’熏肉的香气唤醒了他儿时的记忆,那些在故乡的日子,那些与亲人相伴的时光,仿佛就在眼前。”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索书号:I247.57/5858

4. 谈歌《大厂》

“腊月里,大厂镇的集市上,柴沟堡熏肉摊前总是挤满了人。摊主一边切着熏肉,一边热情地招呼着顾客:‘尝尝咱正宗的柴沟堡熏肉,过年不吃这个,总觉得缺点啥!’买回家的熏肉,被摆上餐桌,成为年夜饭上的主角。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熏肉,唠着家常,熏肉的香气与欢声笑语交织,浓浓的年味弥漫在空气中。”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47.57/957

5. 刘绍棠《蒲柳人家》

“柳罐斗子盛着新出锅的熏肉,掀开盖子,香气四溢。那肉皮晶莹透亮,颤巍巍的,咬上一口,软糯弹牙;瘦肉咸香入味,丝丝纤维都浸透了熏烤的香味。配上刚蒸好的玉米面饼子,简直是人间美味。”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索书号:I247.5/579

柴沟堡熏肉的动人之处,更在于它凝聚的烟火温情。街巷老店中,总能见到挥汗劳作的匠人、行色匆匆的白领,还有银发苍苍的老者,大家挤坐在略显陈旧的木桌旁,共享一盘油亮红嫩的熏肉,谈天说地。在这里,身份的界限悄然消融,唯有对这道美味的共同痴迷。店主笑意盈盈地穿梭席间,递纸巾、添蒜泥,每个举动都透着浓浓的热络。一盘熏肉,架起了陌生人间的情感桥梁,让这座小城弥漫着融融暖意。

循着香气步入现实,柴沟堡熏肉早已突破食物的范畴。它是塞外文化的生动注脚,是张家口人世代坚守的匠心传承,更是游子魂牵梦萦的乡愁寄托。当舌尖触碰到那软糯醇香的熏肉时,尝到的不只是百年秘制的风味,更是光阴浸染的故事,是一方土地的血脉精魂。在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愿这盘裹着熏香的美味,能持续慰藉每个归乡人的味蕾,也能让更多人领略到塞外古城的别样韵味,让这份经典佳肴在时光流转中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