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广阔画卷中,燕赵之地以其雄浑壮丽、历史悠久而著称。这里不仅山川秀美,更孕育了无数风土人情与美食佳话。其中,一碗热腾腾的饸饹面,承载着北方的饮食文化和历史记忆,是这方土地上最具烟火气的味道。它穿梭在岁月的长廊里,字里行间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讲述着燕赵儿女的温情与故事。
饸饹面,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一种情感的寄托。在晨光初照的街头巷尾,或是在灯火阑珊的夜晚,一碗饸饹面总能以其独特的魅力,温暖着每一个归家或远行的心。那粗犷中带着细腻,简单中蕴含丰富的味道,仿佛是燕赵大地对世人最质朴的邀请,让人在品尝之间,就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和岁月沉淀。
陕西文学界“三驾马车”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和河北籍作家冯骥才、孔润常等五位关于饸饹面的描写,传递着生活中的温暖与慰藉。
1.路遥著《平凡的世界》:
“院子里,摆着几张简陋的木桌,人们围坐在一起。桌上的饸饹面,虽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做配料,但简单的葱花、香菜和盐醋,也调出了别样的美味。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饸饹面是大家生活中的一份温暖和慰藉。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围坐在一起吃饸饹面的时光,却充满了温馨和欢乐,让人们在平淡的日子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47.5/1260-12
2.陈忠实著《白鹿原》:
“奶奶和妈妈们在厨房里忙碌着,将和好的荞面放入饸饹床子,用力压出细长的面条,下到锅里煮熟,然后捞进大碗里。接着,浇上用羊肉、骨头等熬制的高汤,再撒上一把辣子面和葱花,用热油一泼,“刺啦” 一声,香气瞬间弥漫整个屋子。大家开始吃饸饹面,爷爷坐在主位上,端起碗,先喝了一口汤,感叹道:‘这味道,真是让人想家啊!’”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索书号:I247.57/494-11
3.贾平凹著《秦腔》:
“在清风街的红白喜事上,饸饹面是必不可少的主角。宽敞的院子里,并排摆着几张大圆桌,桌上的碗筷摆放得整整齐齐。当热气腾腾的饸饹面被端上桌时,那场面瞬间热闹起来。面碗里,细长的饸饹面浸在浓郁的骨汤中,上面铺着一层香喷喷的臊子,有红亮的肉块、褐色的豆腐丁,还有翠绿的葱花和香菜,色泽诱人,香气扑鼻。”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索书号:I247.57/3191-3
4.冯骥才著《三寸金莲》:
“天津卫的大户人家,在重要节庆时,也会摆上饸饹面。雕花的八仙桌摆满精致的碗筷,一家人衣着光鲜,围坐桌旁。管家先给老爷、太太盛上饸饹,再依次分给其他人。桌上的饸饹面,面条粗细均匀,浇头是用海参、虾仁等熬制的高汤,还点缀着嫩绿的豌豆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索书号:I247.5/1440-2
5. 孔润常著《寻味燕赵》:
“煮好的饸饹盛入已焯好的绿豆芽垫底的瓷碗,再浇上细煮慢炖的牛肉卤,上撒少许香菜,这一碗饸饹就可以上桌了。豆芽的白色衬托着棕红色的饸饹和碧绿的香菜,红、白、绿三色相映成趣,肉、面、菜香气四溢,色、香、味俱佳,令人垂涎。吃一口,滑顺细腻;嚼两下,满嘴都是饸饹的香味;喝一口,满嘴都是骨汤的香味。”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TS971.2/429
当最后一口饸饹面滑入喉中,那份满足与温暖似乎还在心头久久回荡。这不仅仅是一顿饭的结束,更是一次心灵之旅的暂歇。饸饹面,作为燕赵大地的一张名片,它不仅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以一种无声的语言,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传递着世代相传的情感与智慧。
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每当想起那碗热气腾腾的饸饹面,心中便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乡愁与温情。那字里行间跳跃的燕赵烟火味,将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记忆,指引着我们回家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