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第一缕天光漫过赵州桥的石栏,太行山麓的村落还未从薄雾中醒来,燕赵大地的灶膛里已飘出豆香。
从中山国遗址出土的灰陶甑,到孙犁笔下白洋淀渔家的粗瓷海碗,豆腐汤始终在燕赵文明的肌理中汩汩流淌。汪曾祺曾惊叹保定驴火摊上的豆腐脑“泼辣得像个燕赵汉子”,梁实秋在北平胡同的暮色里惦念正定府的素高汤。一勺乳白汤汁中,晃动着易水河的寒波、直隶总督署的辕门旗影,以及滹沱河滩上晒豆农妇被风吹乱的蓝头巾。
孙犁、铁凝、贾大山、梁斌、冯骥才等五位作家关于河北豆腐汤的描写,是百姓餐桌上普普通通的家常美食,也是作家对燕赵大地的风土人情的记载和抒怀。
1.孙犁著《白洋淀纪事》:
“邢兰家的晚饭总少不了一锅热腾腾的豆腐汤。卤水点的北豆腐切作拇指大的块儿,配着晒干的萝卜缨子,添一瓢淀里打的清水,灶膛烧苇柴,咕嘟得豆腐起了蜂窝眼。汤上漂着几滴麻油,就着玉米饼子喝下,寒冬里浑身筋骨都舒展开,连日本鬼子扫荡的愁绪都暂忘了。”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索书号:I11/291:1
2. 铁凝著《笨花》:
“向喜家的豆腐汤是笨花村的讲究——黄豆自家石磨上磨的浆,卤水点的豆腐,切小方块先煎到金黄,再兑井水、撒盐花,临出锅时抓一把青蒜苗。汤色清亮,豆香混着蒜辛,粗瓷海碗盛着端上桌,热气直往人心里钻。”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索书号:I247.57/3646
3. 贾大山著《贾大山精选小说集》:
“赵州桥边的集市上,卖豆腐汤的摊子支着油布棚。粗瓷碗里卧着煎得金黄的豆腐角,浇上鸡汤熬的白菜粉条,撒一把现焙的椒盐。赶集的老汉蹲在条凳上,捧着碗连汤带水喝净,抹嘴笑道:这汤味儿,比乾隆爷下江南喝的也不差!”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索书号:I247.7/3221
4. 梁斌著《红旗谱》:
“锁井镇的老少爷们儿常聚在朱老忠家商议反割头税的事儿。严志和家的端来一笸箩玉米饼子,瓦盆里盛着熬白菜,上头漂着几片老豆腐。朱老忠咬一口饼子,就着热菜汤咽下,抹了把嘴说:咱庄稼人吃食粗粝,可心气不能短!”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索书号:I247.5/468
5. 冯骥才著《乡土精神》:
“正定隆兴寺旁的豆腐宴堪称一绝。寺外老店以古法点卤,豆腐切块先煎后煨,汤底用本地鸡与张家口口蘑吊足三小时。上桌时汤色澄黄,豆腐外韧内滑,佐以井陉的胡椒,鲜香直窜脑门,食客叹曰:此汤胜在守拙,恰合燕赵刚柔并济之风。”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索书号:I267/4861
这些文中的河北豆腐汤,既是具体的地方风物,又是打开燕赵文化的密钥——滚烫的汤锅里,翻滚着太行山的豆香、白洋淀的水汽,以及古道热肠的河北精神。正如孙犁在《风云初记》中所写:“一瓢热豆腐汤浇在糙米饭上,吃得出土地的不屈与慷慨。”
暮色漫上正定古城墙时,百年豆腐坊的灯笼再次亮起.或许真正的燕赵文脉,从来不在青铜鼎的铭文里,而在百姓晨起时舀起的第一勺热汤中。此刻合上书卷,在飘散的豆香里,永远站着那个蓝布围裙的燕赵厨娘,将滚烫的生存史诗一勺一勺盛给后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