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一介图人·荐好书】我们需要这个地方——评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编者按:

信息爆炸时代,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文化与智慧的交汇点。每一位在图书馆默默耕耘的馆员,都是这座知识殿堂的守护者与传承者。他们或许不为人知,却以无尽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为读者点亮了一盏盏求知的明灯。基于此,河北省图书馆特别推出了“一介图人”这一栏目,旨在为馆员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分享工作心得与学术成果的平台。本栏目共设置四个板块:

下基层:聚焦于图书馆员深入基层、服务读者的生动实践。希望通过这些一线服务现场真实、鲜活的案例,展现馆员贴近群众、服务读者的初心与使命。

荐好书:图书馆员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推荐那些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无论是经典名著还是新兴领域的佳作,都将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精神食粮。

展风采:旨在展示河北省图书馆获奖项目的成就与风采。这些获奖项目不仅代表了馆员们辛勤努力的成果,更是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

青年说:青年馆员分享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工作感悟以及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思考。通过这些年轻的声音,我们期待着更多创新与活力的注入。

“一介图人”,虽只是一介之微,却承载着传播知识、启迪智慧的重任。我们期待通过这个栏目,搭建起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让每一位馆员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也让更多人了解并尊重这份职业。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期推出:我们需要这个地方——评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我们需要这个地方—评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2024年豆瓣读书年度榜单年度图书NO.1

2024年《中国读书报》年度图书

书名:《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作者:杨素秋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

索书号:I253.4/386

馆藏地:中文外借;新库本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图书馆似乎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存在。当知识可以装进口袋,当搜索引擎成为新的上帝,那座庄严的知识殿堂是否正在走向末路?杨素秋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以其独特的视角,叩击着每个现代人的心灵: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知识的敬畏?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部充满人文关怀与哲学思考的作品。作者记录了2020年9月到2021年9月在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局挂职建设碑林区图书馆的经历,并以图书馆为切入点,通过讲述建造碑林区图书馆的历程,阐述了在数字时代,实体图书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作者认为,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储藏所,更是人类集体记忆的载体,是抵御时间侵蚀的精神堡垒。

图书馆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藏书之所。在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废墟上,在博尔赫斯的巴别图书馆里,在每一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中,都镌刻着人类对知识的永恒追求。古代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不仅收藏了数十万卷典籍,更是一个文明对话的场域它的毁灭不仅是书籍的损失,更是人类集体记忆的一次断裂。这种断裂在数字时代以另一种形式重现:当信息可以轻易被删除、篡改,当记忆变得如此脆弱,我们是否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文化浩劫?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图书馆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知识的容器,更是人类文明的基因库,保存着我们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密码。

在这个被算法支配的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抵抗。当我们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沉思的空间。作者在书中详尽记述了她为碑林区图书馆的选书历程,她认为一座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在外表和灵魂之间,选择了灵魂。一本好书是时间的容器,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停顿的理由。"这种停顿,是对快餐式阅读的反思,是对深度思考的呼唤,更是对知识本质的回归。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杨素秋的思考显得尤为珍贵。当我们能够在指尖获取海量信息时,图书馆似乎正在失去其传统功能。但作者敏锐地指出,这种便利背后隐藏着知识的碎片化与记忆的消逝危机。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它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人类对知识的敬畏与传承。

图书馆的公共性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它不分贫富贵贱,向所有人敞开大门。在这个知识日益商品化的时代,图书馆坚守着知识共享的初心。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关于这个问题,作者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在做图书馆的过程中感受很深,我希望图书馆是这个世界上最平等的地方。图书馆这个地方永远是免费的,向大众无限开放的,我想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到来获取知识的地方。”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图书馆里形形色色的读者:有备考的学生,有查阅资料的学者,也有单纯享受阅读乐趣的普通市民。这种知识的民主化,正是图书馆最动人的风景。特别强调了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价值。在这个介于家庭与工作之间的空间里,人们可以暂时逃离日常生活的重压,在书籍的陪伴下寻找精神的慰藉。这种体验是数字阅读无法替代的。图书馆的物理空间、书籍的质感、翻页的声音,这些感官体验构成了独特的阅读仪式,让知识获取成为一种身心交融的过程。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当我们站在数字时代的十字路口,当机器可以轻易存储和处理海量信息,人类的独特价值何在?图书馆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书中给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答案:人类的独特价值在于我们对待知识的态度,在于我们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在于我们如何在记忆与遗忘之间保持平衡。图书馆正是这种人文精神的守护者从实体空间到数字资源,从纸质书籍到多媒体资料,图书馆正在完成一次华丽的蜕变。但无论如何改变,它作为知识圣殿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图书馆不会消亡,它只会以新的形式重生。

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关于知识、记忆与文明的宏大叙事。这本书不仅是对图书馆的礼赞,更是对数字时代人类精神家园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与便利的同时,不要忘记知识传承中那些看似"低效"却弥足珍贵的部分。在略显孤独的读书路上只要有书,只要有图书馆就并不孤单正如作者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如果不是建这座图书馆,我不可能与那么多的人相识。不期而遇,路转溪桥忽见,生活给我的奖励太丰厚。”世上为什么需要图书馆?或许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我们需要这个地方。

 

作者:高珊,毕业于上海大学图书馆学专业,2018年3月入职河北省图书馆,目前担任采编部副主任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