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其迈,岁律更新,甲辰龙年如约而至。今天是大年三十,除夕夜里,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要共享一年里的最后一餐——“年夜饭”,对于中国人来说,年夜饭不仅象征着阖家团圆,更寓意着吉祥喜乐。现在的人总在抱怨过年没有了年味,可阖家团圆的年夜饭依旧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温暖的守候。今天,让我们跟随名家,看看过去那些时光,年夜饭吃些什么,一同来追忆过去的那些“年的味道”。
一、饺子
梁实秋 《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北方乡下的一句俗语。北平城里的人不说这句话。因为北平人过去不说饺子,都说“煮饽饽”,这也许是满洲语。我到了十四岁才知道煮饽饽就是饺子。
北方人,不论贵贱,都以饺子为美食。钟鸣鼎食之家有的是人力财力,吃顿饺子不算一回事。
小康之家要吃顿饺子要动员全家老少,和面、擀皮、剁馅、包捏、煮,忙成一团,然而亦趣在其中。年终吃饺子是天经地义,有人胃口特强,能从初一到十五顿顿饺子,乐此不疲。当然连吃两顿就告饶的也不是没有。至于在乡下,吃顿饺子不易,也许要在姑奶奶回娘家时候才能有此豪举。
推荐阅读
题名:只生欢喜
作者:梁实秋 著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索书号:I266/1099
馆藏地:中文外借
二、槽肉与卤肉
冰心 《童年的春节》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
推荐阅读
题名:小橘灯
作者:冰心 著
出版社:晨光出版社
索书号:I18/180-3:16
馆藏地:少儿阅览
三、大锅烀肉、冻梨
老舍 《过年》
那个年月伙食很差,平时就是苞米面饼子、小米饭,连面食也吃不到。所以过年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是个解馋的好机会。除夕的前几天,母亲便开始忙着蒸年糕、蒸馒头,前一天才会用大锅烀肉。我则在站在锅台边,紧紧地盯着锅,闻着那飘出的香气,不知不觉着唾液已经流了下来。母亲在旁边看了,便会掀开锅盖,用筷子扎出一小块肉放在碗里,我伸手就拿,顾不上烫嘴,狠狠地咬下去。
我喜欢啃冻梨,吃时发出的“沙沙”声,那白白的梨肉带来的酸甜,总让我回味不尽。当然,也只有过年时才能买梨吃。
……三十的晚上是要吃年夜饭的。全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地吃着饭,说说话,其乐融融。这时吃的饺子都是肉馅的,还会在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
到的话那就预示着一年将有好运相伴。
推荐阅读
题名:在人生的风浪里,击节而歌
作者:老舍 著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索书号:I266/1093
馆藏地:中文外借
四、杂办儿
老舍 《北京的春节》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推荐阅读
题名:不烦世事,满心欢喜
作者:老舍 著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索书号:I266/1119
馆藏地:中文外借
五、萝卜丝油豆腐
丰子恺 《过年》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
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
……我的父亲不爱吃肉,喜欢吃素。所以我们家里,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每餐盛出一碗来,放在锅子里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
推荐阅读
题名:丰子恺作品精选
作者:丰子恺 著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66/759-2
馆藏地:中文外借
六、年糕
丁立梅 《家乡的年糕》
乡下人家过年,最隆重的,莫过于蒸年糕了。那可算得上是项巨大工程,全家总动员,淘米、磨粉、烧水、上笼、出笼……一年到头,那些披星戴月的日子,那些流过的汗水,那些向往中的幸福,彼时,一一落到实处,变成年糕,可触可摸,让人心满意足得很。
蒸年糕有专门的模具,称作糕箱。有意思的是,糕箱的底板上,都雕刻着花纹儿。这样蒸出来的每块年糕上,便都印着漂亮的花纹儿了。我曾很迷恋于那些花纹儿,盯着能看半天,花非花的,充满不可言说的神秘。
蒸年糕时,大人们会关照小孩子做一件事儿,就是给每块年糕“点红”。用事先泡好的红粉,泡好的红粉装在小碗里,小孩子一人一只碗端着,用筷头蘸着,往年糕上点。不偏不倚,点在年糕的正中央为最好。一块一块的年糕,上面就缀着一个一个的红朵朵了。如同美人眉心的一颗痣,有了千娇百媚的意味儿。
推荐阅读
题名:让梦想拐个弯
作者:丁立梅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索书号:I267/9933
馆藏地:中文外借
七、春酒
琦君 《春酒》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顺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推荐阅读
题名:青灯有味似儿时
作者:琦君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索书号:I267/9731
馆藏地:中文外借
八、腊八粥
莫言 《故乡过年》
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种粮食——其实只需七种,不可缺少的大枣算是配料。据说,解放前腊月初八凌晨,富裕的寺庙,或者慈善的大户人家,都会在街上支起大锅施粥,叫花子和穷人们都可以免费果腹。我曾经十分向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铁锅,支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小脸儿冻得通红,鼻尖儿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人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我经常幻想着我就等在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后来,我在作品中,数次描写了想象中的施粥场面,但写出来的远不如想象中的辉煌。
推荐阅读
题名:会唱歌的墙
作者:莫言 著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67/9603
馆藏地:中文外借
九、春饼
汪曾祺 《四时佳馔》
春节吃饺子,比户皆然。有些老北京人家吃素饺子,以蔬菜、炸油饼、薰干切丁为馅,取其清新爽口。立春日吃春饼。羊角葱(生吃)、青韭或盖韭(爆炒)、绿豆芽、水萝卜、酱肉、酱鸡、酱鸭皆切丝,炒鸡蛋,少加甜面酱,以荷叶簿饼卷食。诸物皆存本味,不相混淆,极香美,谓之“五辛盘”。萝卜丝不可少。立春食萝卜,谓之“咬春”,春而可咬,颇有诗意。饼吃得差不多饱了,喝一碗棒渣粥或小米粥,谓之“溜缝”,如砌墙灌浆也。
推荐阅读
题名:人间至味
作者:汪曾祺 著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67/9545
馆藏地:中文外借
十、蒸馍
陈忠实《过年:家乡圆梦的炮声》
到春节前的三两天,家家开始蒸包子和馍,按当地风俗,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再蒸馍的,年前这几天要蒸够一家人半个多月所吃的馍和包子,还有走亲戚要送出去的礼包。包子一般分三种,有肉作馅的肉包和用剁碎的蔬菜作馅的菜包,还有用红小豆作馅的豆包。新年临近的三两天里,村子从早到晚都弥漫着一种诱人的馍的香味儿,自然是从这家那家刚刚揭开锅盖的蒸熟的包子和馍散发出来的。小孩子把白生生的包子拿到村巷里来吃,往往还要比一比谁家的包子白谁家的包子黑,无论包子黑一成或白一成,都是欢乐的。我在母亲揭开锅盖端出第一屉热气蒸腾的包子时,根本顾不上品评包子成色的黑白,抢了一个,烫得两手倒换着跑出灶房,站到院子里就狼吞虎咽起来,过年真好!天天过年最好。
推荐阅读
题名:岁月·生活·文学
作者:陈忠实 著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I267/9958
馆藏地:中文外借
作家冯骥才曾写道:“不管一年里你有多少失落与遗憾、自怨自艾,坐在摆满年夜饭的桌旁,必须笑容满面。脸上无忧,来年无愁。你极力说着吉祥话和吉利话,极力让家人笑,家人也极力让你笑;你还不自觉地让心中美好的愿望膨胀起来,热乎乎填满你的心怀。”年味好像就在热乎乎的饺子里,在甜甜的元宵里,在嘎嘣脆的麻花里,在黏糊糊的糯米年糕里,或者它其实不在任何其他地方,它原本就在你的心里,也在所有人的心里。年夜饭,吃的是团圆,品的是亲情,年味不过就是是一种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是最真切的中国记忆。传承这份年夜饭的记忆,留住你我的乡愁,我们的精神才不会疲惫,前行路上才能汇聚更勇敢的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