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活动回顾|“酷暑COOL读”—暑期守正书房公共阅读系列圆满收官

为满足暑期到馆读者多样化的文化需求,8月至9月期间,河北省图书馆以“守正书房”新型文化阅读空间为平台,依托多行业阅读推广人力量,吸纳大学生志愿者广泛参与,联合社会多家机构,积极营造不同服务内容的空间业态,打造“优秀戏曲文化研习堂、非遗体验、寂读、一本好书家庭共读、本土作家名篇诵读、原创红色桌游石门情报站、图书修复、科普”等八大板块的91场“酷暑cool读”公共阅读系列活动。吸引3000余人和700余个家庭参加,粉丝群近千人,百余名读者连续参加活动获得积分卡,集齐印章,获得奖励。其参与程度之高、互动效果之好、体验感觉之强,广受媒体关注及读者、业内好评。中国文化报、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河北新闻网、石家庄日报等主流媒体,以及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图书馆网站、官方微信都给予持续关注和报道。据统计,宣传报道阅读量达200万人次,在更高、更广范围宣传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使“报名参加守正书房活动”成为暑期到省图书馆读书消夏的首选。

暑期,守正书房通过密集提供多元服务样态,搭建起文化艺术体验场景、非遗体验场景、沉浸式阅读场景、文化社交场景与研学场景等空间形态,充分发挥了省图书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传递知识与信息的职能作用,多维度打造沉浸式公共阅读活动品牌,服务效能日渐凸显。

一、搭建文化艺术体验场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传播北方戏曲文化,举办8场优秀戏曲文化研习堂活动。省图书馆深挖燕赵腔调“北方戏窝子”剧种资源,与河北省梆子剧院联合打造优秀戏曲文化体验场景,展现“北方戏窝子”魅力,让传唱在河北大地的古老剧种,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焕发出新活力。8月至9月期间每周周六下午,共邀请中国戏剧梅花奖邱瑞德、吴桂云、郝士超和国家级演员孙娜、张通、林娜、齐卫锋、宫文强等八位名家名角,举办八场分享活动。涉及河北梆子、京剧、丝弦、评剧等剧种,老生、武生、小生、彩旦、青衣、花衫等多个行当。八位名角向参与活动的读者详细介绍了剧种起源、唱腔、人物和道具等戏曲知识,交流了唱腔设计、化妆造型、道具使用等表演经验,展现了戏迷们都难得一见的后台办戏场景。让近三百名老、中、青和儿童读者近距离亲身体验戏曲艺术之美。邱瑞德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图书馆这个平台,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家乡戏,在他们心里扎下根、传承下去,对于真正点燃“北方戏窝子”,有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引进南方剧种,分享海派木偶皮影戏。7月21日,在省会巡演的上海木偶剧团《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主创和剧组成员走进守正书房,向读者展示了提线木偶、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的表演技法,读者在省图书馆还能领略海派木偶皮影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孩子们表演欲望,纷纷与演员互动。使根植于中华大地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二、搭建非遗体验场景,非遗传承人传播本土文化

(一)传播中医文化,举办非遗主题公共文化体验活动。 7月21日,定州市炳济堂膏药古法熬制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李鹏应邀到守正书房,举办“弘扬中华国粹,传承中医文化”非遗主题公共文化体验活动。现场向读者介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与炳济堂膏药的历史渊源、讲解中医药文化知识、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并邀请小朋友们品尝炳济堂膏药衍生产品芝麻丸等。还现场展示炳济堂膏药手工摊涂技艺,与家长、小朋友互动,一起摊涂膏药,增加直观感受。炳济堂员工带领大家手工研磨中草药、制作香囊,展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参与读者积极踊跃动脑动手,对中医药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二)分享指尖上的绝活,举办非遗手工编织体验活动。8月18日,长安区市级非遗手工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超超应邀到守正书房,来自省会的小读者和家长近30人参与了手工编织体验活动。活动现场,李超超与读者一起分享手工编织的历史、工艺特色、民俗文化,展示讲解手工编织的技巧和要领,带领读者体验从编、织、勾、绣,结、穿、绕、缠、抽等流程,读者跟李超超老师手把手地学习、亲身编织属于自己的作品,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亲自创作的成就感,增强读者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了解,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三、搭建阅读体验场景,丰富阅读推广的形式

一是答疑解惑,举办4场“一本好书家庭共读”活动。邀请杜佳慧、齐磊、张了了、王书兰等心理学、家庭教育和专业教育机构等专家,暑期隔周周日下午,面对面与百余个家庭共同分享《陪孩子终身成长》《跨越式成长》《正面管教》《狼的智慧》等推荐图书。活动结束后,许多家长表示,通过读书学习、专家答疑解惑,认识到孩子在成长阶段需要家长正确引导、共同陪伴,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也应不断学习,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共性和差异性,做到有效沟通。有的家长希望“双减”课余时间,省图书馆能提供更多的“家庭共读”活动。  

二是阅读经典,举办10场本土作家名篇诵读与“寂读”活动。暑期每周日上午,河北传媒学院“青春行”推普团队,引领到场读者共同读诵读河北本土作家经典名篇。包括铁凝《竹子上学》、孙犁《采蒲台的苇》、徐光耀《小兵张嘎》、陈建忠《我的河北》等著名篇章。守正书房用声音记录了朗读者精彩瞬间,录制了150分钟的音频资料,择优在省图微信订阅号、公众号宣传。同时,在周二上午还举办了两场“寂读”活动,参与活动的读者自主选择守正书房的一本书,无手机专心阅读120分钟,中间无人离场。活动结束后,大家都说:真是太过瘾了,好久没有这么享受读书了,希望有时间还能再来体验一把。

 

三是推介冀版新书,举办新书发布与专家座谈会。8月11日,守正书房举办了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寻味燕赵》新书发布会暨专家座谈会。作为一部全面反映燕赵饮食文化的专著,吸引了来自省内高校、作家协会、餐饮界专家、媒体记者及部分读者代表参加。大家畅所欲言,给予作者和出版社高度评价,新闻媒体给予广泛报道,助力燕赵饮食文化的传播。

 

 

四、搭建研学场景,助力红色文化传播

守正书房采用原创剧本,整合馆藏红色文献资源,根植于家乡红色故事,面向到馆读者和本市中学举办了40场石门情报站”原创红色桌游活动。其中迎来了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初一14中队少先队员走进守正书房,在“石门情报站”这一红色桌游中进行角色扮演并闯关,在阅读、表演、推理和互相配合中,夺得石门城防图,为解放石家庄提供第一手资料。游戏过程中,NPC提问的红色问题《永不消失的电波》就陈述了这样一位地下革命英雄李白的英勇事迹。研学结束后,同学们都记录了自己的研学感想。纷纷表示,通过本次研学,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艰苦,正因为他们的牺牲奉献才得以换来我们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将珍惜当下,好好学习!                                                           

 

                        

五、搭建科普体验场景,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与技能

为纪念唐山大地震47周年,宣传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河北省地震局专家走进守正书房,面向少年儿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行动——纪念唐山地震,共护美好家园”的主题活动,通过知识讲解、答题竞赛、实战演练等方式,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从孩子抓起。

 

 

六、搭建特殊需求空间,服务听障读者群体   

《见读》书友会是省图书馆专为省会听障读者提供手语短视频荐读线上、线下读书交流的平台,目前已汇集200余人,年龄最小的只有十岁,最大的80多岁。暑期书友见面会活动现场,听障读者用手语分享《西游记》《农夫与蛇》《燕山夜话》等读书体会,传递阅读美好。书友会成员李志贞当场展示了个人剪纸作品,并专门制作了剪纸《见读》赠送给守正书房。石家庄日报以《“见读”书友见面会感动读者》作了专题报道。

 

 

 

七、搭建志愿服务场景,传播公益服务精神

   一是吸引一批小志愿者,举办17场我是“图书修复师”活动。小志愿者身穿“红马甲”在图书修复师的指导下,化身成为一个个“小小图书修复师”,使用粘、涂、画、补等方式对图书馆破损的藏书进行修复,省图书馆公益修复图书共1000余册。

   

 

 

二是招募20名暑期大学生志愿者,圆满完成了91场公共阅读活动管理与服务工作。活动中,分为四期的志愿者,都认真接受岗前培训,有的负责读者微信群的管理,接待报名、解答各种咨询。有的主持活动现场秩序,提供有效帮助。还有的负责接送专家、拍照等环节。他们中有的是即将步入大学的学生,有的是在校大学生,在工作中秩序良好,有分工也有协作,不怕苦不叫累,志愿精神得到传承,展示新一代大学生的风采。志愿者们纷纷表示:通过组织不同类型的活动,既增长了知识,又磨炼人际沟通能力;既提高了组织能力,也提高团队配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八、搭建专业阅读场景,制作专题馆藏图书书目

为提升活动的专业化水平,守正书房从馆藏文献中精选600余种图书,编制“戏曲” “木偶”“中医药”“抗震减灾”“河北作家”“红色文化”等多个专题书目,与活动推文同期配发于省图书馆官方微信号,引领读者广阅读、深阅读。

接下来,“守正书房”将借助暑期活动带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加强与多行业、多部门的合作,积极探索创新阅读新场景、新体验,推动全民阅读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更多的沉浸式、体验式公共阅读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