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扶贫:2016减少贫困人口11万

2016年01月29日08:41    来源:西宁晚报

“十二五”期间减贫目标是否实现?

2016年,将如何开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

昨日,在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省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马正军就媒体关心、关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一一解读。

省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马正军 黎晓刚 摄

2015:全年脱贫20万人

全年脱贫20万人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十二五”期间减贫百万人的目标如期实现。

【资金】全年共落实各类扶贫资金54.67亿元,较上年增长70.58%,是历年来投入最多的一年。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79亿元,增幅20.36%;省级财政扶贫资金8.53亿元,增幅29.8%;落实金融扶贫资金24亿元,增幅达179%。

【政策】通过积极争取和密切对接,国家将我省列为全国6个旅游扶贫试点省份,6个光伏扶贫试点省份,全国“电商扶贫双百示范行动”试点省份。目前,我省是享受国家扶贫优惠政策最多的省份之一。

【考评】2015年度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再次被评为A级,连续两年进入国家扶贫工作先进省区,国务院扶贫办奖励项目资金1.03亿元。

【法制】《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开发条例》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9月1日正式施行,标志着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专项】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特殊类型攻坚扶贫等专项扶贫全面完成目标任务,特别是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扶贫开发金融服务主办银行制度,计划到2020年期间提供100亿元的扶贫贷款规模。

【机制】●在现有建档立卡基础上开展了农村低保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核准工作,提出了以2015年底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970元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作为“两线合一”的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识别认定工作开展再核查;

●12月28日,省委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印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对全省“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提出了制定特色产业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医疗保障和救助脱贫、低保兜底脱贫、资产收益脱贫“八个一批”专项行动方案和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医疗卫生、文化惠民、金融、科技、电商和市场体系建设等9个行业扶贫专项实施方案,确定了脱贫时间表和攻坚路线图。

破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题

目前,我省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客观条件】

●脱贫攻坚任务重。全省有“两线合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低保人口52万人,占全省乡村总人口的13.2%,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

●脱贫难度大。贫困户致贫原因多样复杂,加之贫困分布面较广,精准到人难度较大,扶贫开发成本较高;

●区域性贫困问题突出。贫困人口大多地处青南高原牧区和东部干旱山区,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呈现出小范围集中分布的特征。

【主观因素】

●对精准扶贫的认识不到位。一些地区对精准扶贫政策理解不深、不透,缺乏推进工作的思路举措,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存在畏难情绪;

●思想观念转变不够。有些地区在谋划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时,站位不高,受思维定式和陈旧观念束缚,固化了路径依赖,习惯了传统工作方式,对扶贫项目资金如何精准到人到户,缺乏深入研究探索和有效行动;

●基础性工作还有差距。个别地方建档立卡工作不够精确细致,扶贫对象登记信息不全面,存在着部门之间衔接不及时、协调不到位,影响到政策措施的推进落实,无法充分发挥整体功能。

【破解举措】

●突出责任担当,切实把思想观念转变过来;

●突出规划统筹,切实把各类资源整合起来;

●突出综合失策,切实把脱贫成效体现出来;

●突出合力攻坚,切实把各方力量调动起来;

●突出责任倒逼,切实把各项部署落实下来。

2016: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1万人

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1万人,退出贫困村400个,6个贫困县摘帽。

【新举措】

●把精准识别落实好,始终明白“扶持谁”;

●把编制脱贫规划和帮扶计划落实好,制定好时间表、路线图;

●把各项配套政策措施落实好,搞清楚“怎么扶”;

●把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落实好,明确好“谁来扶”;

●把考核评价工作落实好,解决好“如何脱贫”等问题。

【新思路】

●打牢脱贫攻坚的基础,继续扎实做好精准识别“回头看”工作;

●切实发挥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作用,做深做细贫困村、贫困户帮扶计划;

●针对扶贫对象不同致贫原因,按照“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九个专项扶贫方案,做好因村因户因人分类精准施策;

●制定贫困推出标准和程序,建立并落实脱贫绩效第三方评估机制;

●强化精准管理举措,建立健全县级扶贫项目资金整合,权责一致的资金使用、突出问题导向的考核激励、透明规范的项目资金公示公告等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新方案】为解决好“如何脱贫”的问题,结合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将研究制定“青海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贫困村退出及贫困县脱贫摘帽实施方案”,通过实化细化工作方法,建立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退出机制,明确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和贫困县摘帽的时间顺序及标准,明确脱贫退出的程序和验收办法,健全完善后续扶持政策措施,对脱贫农牧户和摘帽县,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予以政策扶持,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现象。通过建立考核问责和巡查督察制度,防止“数字脱贫”或“被脱贫”现象的发生。

平度23项改革打造中等城市 全面放开城镇落户

——《平度市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解读

周 伟

2016年01月29日08:45    来源:青岛日报  

日前,市政府通过《平度市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行政体制改革和产业机制改革等6大类23项改革事项,以此推动该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新突破、全面完成国家中小城市改革试点任务。

《方案》指出,要立足破解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行政体制、产业发展机制、投融资体制、土地要素、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探索面积大、人口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陆型城市改革发展新路,争取将平度市打造成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样板市,加快向城市功能完善、发展特色鲜明、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和人口吸纳能力强、城乡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中等城市迈进。

行政体制改革:

力争审批时限缩短60%以上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指出,建立和完善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政务服务平台的政府权力运行体系,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批前置事项,实施网上审批,建立综合审批和高效运作的审批服务模式,力争审批时限缩短60%以上。实施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将审批周期压缩50%以上。全面实施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营业执照“一照一码”,实施更加便利的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申请人承诺登记,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推动用人机制改革。探索机关事业编制按规定在总额内自主动态调整,建立灵活用人机制、薪酬机制和奖惩机制,探索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引进各类专门人才。在公安、卫生、教育、城管综合执法等领域年度使用编制计划方面给予重点保障。

推进强镇扩权改革。加快重点镇、重点区域发展,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依法通过委托、界定、授权等方式赋予平度经济开发区、同和街道、新河镇、南村镇相应的市(县)级行政审批等权限。推进新河镇、南村镇两个城市副中心和明村镇、大泽山镇、云山镇、蓼兰镇四个特色镇行政体制机制改革,以行政体制改革带动其他领域改革。

实施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加快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逐步将跨部门、跨行业分散的行政处罚权和与之相关的监督权、行政强制权交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相对集中行使。

产业发展机制改革:

打造青岛北部创新创业中心

完善市场主体培育机制。《方案》指出,健全均等化创业扶持体系,推进创业街区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积极引导大众创业。搭建创新、创业、创客服务平台,提供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谋求创新突破,培育创业基地,打造青岛北部创新创业中心。发展农民创业产业园,引导鼓励农民创业。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融合创新。实施“千帆计划”,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型企业金融扶持机制,建立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对接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动青岛农业大学平度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经营机制。深化国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在稳定提升养殖、种植传统农业的同时,鼓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物流,打造“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大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互联网+”特色农业模式,培植、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带动型农业经营模式。

建立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机制。扶持优势产业制定行业标准,设立省级、国家级检测中心。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石墨烯、医疗机器人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向园区聚集。加快“工业地产”开发,推进政府引导、社会多元投入、市场化运作的园区合作开发建设模式,以重点板块高速发展,带动城镇人口快速聚集。将平度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国家级食品饮料产业基地,提升园区能级和规模,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健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机制。大力发展“互联网+”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出台电子商务集群发展的扶持政策,推进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电商“515+X工程”。加快商贸流通领域改革,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和特色专业市场,推进中国供销青岛农产品物流园项目建设,打造山东半岛陆港物流中心区。出台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政策,编制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青岛市PPP发展基金优先倾斜

创新青岛市财政支持平度市科学发展转移支付机制。《方案》指出,在“十三五”期间,青岛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对平度市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由平度市统筹用于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缓解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增资和民生保障支出压力、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

创新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方式。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的资金,原则上通过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竞争性领域市场失灵的项目。汇集政府各种资产要素,实行资产资本化。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抢抓青岛构建财富管理中心重大机遇,积极引进具有法人资格财富管理机构,发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在镇(街道)、园区试点设立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各类保险机构在平度市设立机构,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设立注册资金1亿元的国有独资融资性担保公司,为金融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到2017年在平度新增8家以上金融机构。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设“青岛市涉农金融聚集区”,组建农业开发投资公司、农业发展担保公司。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金融服务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试点。

创新投融资机制。支持平度设立包含政府融资增信基金、企业过桥扶持基金、创新创业引导基金3个子基金在内的金融扶持基金,支持优势行业、优质企业扩大贷款额度,缓解企业贷款困难,加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力度;设立城市发展基金,加快城区改造、公共服务配套和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平度参与设立PPP发展基金,青岛市PPP发展基金优先向平度倾斜。

用地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探索推进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

完善闲置低效土地再利用机制。《方案》指出,建立健全土地审批后监管制度,严格落实用地的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创造税收等具体标准。对闲置的土地资源进行依法处置、限期开发利用。创新工业用地供应机制,探索作价入股、使用权租赁、弹性年期出让等用地供应处置方式。

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在坚持“一户一宅、法定面积”前提下,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推进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上房屋所有权和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等确权登记颁证。积极推进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风险防范机制,支持承包农户依法有序流转承包土地。

城市治理体制改革:

推进多个专项规划“合一”试点

建立科学完善的城市发展规划体系。《方案》指出,支持平度推进整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保规划等专项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建立发改、国土、城建、规划、环保、交通等部门信息联动机制。

推进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协同,构建“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科学化运转”的城乡网格化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打造“生态平度”,完善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和预警预控,建立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系统。全面提升城乡绿化水平。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

率先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

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案》指出,推动公共财政进一步向农村和农民倾斜,统筹布局青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交通、水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尽快缩小平度与青岛、平度城乡之间的差距。整合城市各类信息化资源,探索建立前端共用、终端共享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数字平度”。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整合各类扶贫等资金和资源,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成效。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打造青岛市北部职业教育基地、省内乃至全国著名的高等级职业教育园区。加快建设青岛市平度奥体中心,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快青岛北部医疗中心建设。

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动态目录,对能通过市场提供的市政公用设施养护、环境保护、社会事业、三农服务、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由政府向企业或社会组织购买。

完善人力资源转移机制。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充分就业”和“外来人口转移+就地城镇化”改革,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率先在平度市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大力推行“互联网+”充分就业模式,在掌握务工岗位需求基础上,加大务工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力度,为富余劳动力再就业创造条件。完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把引进项目、技术和引进人才紧密结合。(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周 伟)

贵阳搭建全国首个精准扶贫9+1全媒体公益平台

2016年01月29日08:53    来源:贵阳日报

动动指尖、传递爱心,通过网线、传递温暖。1月27日,“助推网络‘精准扶贫9+1’贵阳在聚力”活动启动,搭建全国首个“精准扶贫9+1全媒体公益平台”(fupin.gywb.cn),以“9位网民可帮扶1名贫困户”的方式开展精准帮扶。

为推进脱贫攻坚,中央网信办倡导,全国有6.68亿网民,7000多万贫困人口,可通过网络的力量发动9位网民帮助1名贫困户,以“9+1”精准扶贫的方式,在全社会弘扬“善动力”,加速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省份的省会,数谷贵阳积极响应,由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牵头,贵阳市文明办、贵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贵阳市志愿者联合会、贵阳市和谐促进会、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贵阳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共同发起“助推网络‘精准扶贫9+1’贵阳在聚力”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媒体发布倡议书,呼吁广大网民响应号召,关注和参与“网络精准扶贫9+1”活动。平台将发布贵阳市所辖八区对口帮扶的剑河县、印江县、普安县、镇宁县、天柱县、水城县、紫云县、习水县贫困人员情况和贵阳市年收入低于4300元的困难人员情况,网友可在平台上查找需要帮助的人员资料,自主结对,通过对受助者的了解,自行确定帮扶内容;网友可通过自媒体的传播,在朋友圏邀请8位朋友,共同帮扶1名贫困户或困难户。平台还将通过“贵阳发布”微政务平台,定期发布受助人信息。

帮扶形式有四种:经济帮扶,对贫困人口或困难人口家庭给予直接现金支持,解决家庭生活困境;学业帮扶,贫困户或困难户家庭中有在校学生,家庭无力支付学费的,给予学费支持,帮助受助人完成学业;技术帮扶,对有生产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或困难户家庭寻找一项致富途径,掌握一种生产技能,使其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摆脱贫困;医疗帮扶,对帮扶对象进行健康检查、常见疾病治疗、健康知识咨询和大病救助等。

目前,“精准扶贫9+1全媒体公益平台”已上传首批18户帮扶对象的基本资料和联系方式,爱心网友可登录留言组建团队开展帮扶。

启动仪式上,还现场组建两个爱心团队,其中,由“招商贷”9名员工组建的爱心团队将帮扶白云区牛场乡红锦村困难群众刘昌华,由9名爱心网友组建的团队将帮扶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七村困难群众陈福祥。(唐胜)

凝聚精准扶贫合力 做强富民增收产业

  ——白银市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综述

李保荣

2016年01月29日09:2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2015年以来,白银市制定“1+18”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组建帮扶工作队295个,先后完成了贫困户6.65万户、28.6万人建档立卡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打响了一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役。

凝聚精准扶贫合力

白银市五县区均为“三西”农业建设县,会宁、靖远、景泰三县为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重点县,白银、平川两区为省定插花扶持县。全市贫困发生率达21.42%。

全省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后,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队,抽调180名市县骨干力量组成督查组,采取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县区深入36个乡镇、65个村、1508户农户,进一步摸清问题、落实责任、督促推进。及时召开全市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议,专题听取精准扶贫督查情况汇报,梳理出存在的30大类、102项问题,并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问题整改清单》,提出了明确整改要求和具体问责意见。在全市三县两区分县区召开督查意见反馈暨工作推进大会,传达学习了全省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议精神,并确定先进典型交流了经验,责成后进单位作了检讨表态,高强度传导工作压力,逐层级建立整改台账,做到了问题及时发现、责任及时厘清、问题及时整改。健全完善并认真落实定期督查、专项督查、行业督查、明察暗访等多种形式的督查制度,重点加强对阶段性任务落实的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通过高密度、大力度的督查,有效保证了精准扶贫责任的落实。

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的政治责任、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部门的行业责任、驻村力量的帮扶责任,由组织部门跟踪问效,并列为年度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各级干部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精准扶贫上。坚持一对一听取各县区和相关部门汇报,逐一梳理任务,分别提出要求,并与各县区和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靠实工作责任,进一步提高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建立精准扶贫工作通报问责机制,对三轮市级领导带队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下发工作通报,并在《白银日报》、白银电视台等媒体上公开;针对认识有偏差、行动不坚决、落实不得力、整改不及时的14个问题,分别约谈了5个县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扶贫办、双联办负责人,并启动了问责程序,同时约谈了29个“1+18”精准扶贫实施方案责任部门、23个双联单位和4个驻村工作队员派出单位主要负责人,对16个工作不到位的市直部门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

做强富民增收产业

白银市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立足各区域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制定出台《白银市加快发展农村富民多元产业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精准到村的富民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措施。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把资金项目向贫困村倾斜、向贫困户集中,持续加大精准扶贫投入力度,着力加快瓜菜、草畜、林果、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等优势支柱产业发展,为贫困农户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产业基础。2015年以来,全市新改扩建日光温室1.02万亩,新增露地蔬菜3.06万亩,累计种植蔬菜32.01万亩、预计产量131.3万吨;新增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72个,累计2788个,新创建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6个、市级示范场10个,规模化养殖比例提高至79.2%;新建果品标准化示范园3个,苹果、大枣等优质林果面积达到47万亩;新增中药材种植2.51万亩,累计25.51万亩,预计产量8万吨。目前全市已有26个乡镇形成“一乡一业”品牌,230个村形成了“一村一品”品牌。

坚持把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建设作为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的重要举措,制定出台了《关于全市建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指导意见》,成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694个,累计注入资金9208万元,其中政府引导资金8400万元、农民入社资金724万元、社会捐助等资金84万元,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实现了建制村全覆盖,扶贫互助资金项目实现了295个贫困村全覆盖。坚持以全产业链理念谋划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去年以来,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农业产业化企业2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可达52%;累计发展家庭农场334家,经营耕地面积6.76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34家,累计达到6764家,辐射带动农户17.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4.23%;累计流转农村土地110.15万亩,流转率达到25.45%。市级特色产品展销馆暨电子商务运营中心顺利建成,发展农产品销售电商78家,已实现销售收入3800多万元,会宁县被列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靖远被列入全省第二批示范县。积极谋划并组织实施农产品出省进京工程,去年农产品出省进京35万吨,先后与北京市相关部门、北京8大超市集团等签订了农产品储备供销合同,白银市成为北京冬季储备蔬菜最大的直供基地。举办枸杞采摘节及交易会,全市有5家企业的枸杞、西瓜等绿色产品在第十六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预计外销可达10万吨。

聚精会神抓落实

2015年,白银市制定并落实《白银市精准扶贫贫困户收入监测调查工作方案》,采取县乡村三级负责、调查员入户登记、贫困户申报季度采集数据、逐级汇总上报的方式,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和研究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收入变化、致贫原因、发展需求及扶贫政策资金落实等情况,加强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别是计划当年脱贫贫困户收入的监测预警,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准确依据。白银区全面推行“一户一册一档案”制度,建立贫困户增收证据链,以贫困户增收证据的采集倒逼增收措施的落实,已取得初步成效。平川区根据贫困人口的收入结构和支出情况印制了《贫困户家庭收支明白册》,由驻村工作队和双联干部指导贫困户填写并帮助做好致富脱贫分析和跟踪服务,为进一步做实贫困户收入统计监测奠定了基础。

白银市始终把破解路、水、房、电、田等瓶颈问题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根本制约来抓,按照“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强化监督”的原则,持续加大项目资金的争取和统筹力度,把项目资金从“撒胡椒面”式的分散投入变为“聚沙成塔”式的高度集合投入,进一步改善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截至目前,全市已整合项目资金40多亿元,新建续建集中供水工程51处,完成农村公路硬化757.2公里,农村危房改造4792户、易地扶贫搬迁1219户5335人,2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38个环境整洁村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同时,针对“三类”无自筹能力且无住房的特困家庭住房问题,市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整合资源加快精准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意见》,从2015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实现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全覆盖。

抓机遇 补短板 惠民生

——东兰县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2016年01月28日17:14    来源:搜报网 

2015年来,东兰县抢抓机遇补短板,特别是把补贫困短板、补民生短板、补基础设施短板等摆在突出位置,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打好扶贫攻坚战

全县减贫1.7万人

补贫困短板,整体推进扶贫开发。

抓好精准识别。安排精准扶贫工作经费170多万元,抽调150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队伍,对全县14个乡镇149个村(社区)68961户农户进行精准识别。

抓好产业扶贫。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78.32万元,扶持3613户贫困农户发展核桃、油茶、桑蚕等产业,扩种油茶0.5万亩。目前,全县已建成“十百千万”核桃示范基地5.65万亩,核桃总面积达21.8万亩。

抓好“整乡推进”开发扶贫。整合资金10893.82万元,实施泗孟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累计完成投资9552万元。

抓好金融扶贫。发动干部职工捐款32.7万元,奖励带动群众脱贫的农业大户。发放农村金融扶贫资金4375万元、“雨露计划”扶持资金531.7万元,全县减贫1.7万人。

落实惠民政策

民生投入超8成

补民生短板,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社保惠民。2015年,东兰县公共财政在民生领域投入145343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2.16%;发放各类社会保障金1.37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43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99人;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差分别达到260元和110元;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参保率达100%;建立新农合“一卡通”系统,实现异地就诊即时结算补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93%;推行残疾人、残疾军人、现役军人和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公交车,惠及群众10万人。

卫生惠民。东兰县人民医院、东兰县民族中医院与东兰县妇保院等3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全部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以上,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

安居惠民。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66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99套、农村危房改造5400户,保障性住房分配入住402套。

农补惠民。落实农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水库移民口粮到户和后期扶持补助、农机具购置补贴、能繁母猪等保险保费补贴、林业和渔业用油补贴等各项惠民补贴政策,下拨各项涉农资金6695.69万元。

强基惠民。投资3068万元,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62处、家庭水柜600座,解决2.4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落实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1792万元。投资3500多万元,实施三石镇纳合村拉勿屯危岩等24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有效维护80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文教惠民。投资8340万元,开工建设薄弱学校改造项目、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学前教育项目、教师公共租赁房项目等4类31个单体项目,新扩建校舍3万平方米,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建成23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40个农家书屋、8个农民健身活动中心,新建东兰数字电影放映厅和3个乡镇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恢复开播东兰人民广播电台。

加快城乡建设

提升宜居水平

补基础设施短板,让群众分享发展成果。

完善城乡规划。修编《东兰县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并通过市级审批,隘洞镇、长江镇等11个乡镇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三石镇板公屯、达后屯等20个50户以上村庄规划完成方案评审、公示等工作。

加快城镇建设。投资2124万元,开工建设国清中学(拉坝)桥和同华中桥、完善城东大道配套设施。向阳新城完成场地平整及道路桥梁施工设计,投资1.26亿元的一期场地平整及边坡支护工程已完成投资4000万元。总投资1亿元的县城区备用水源工程已铺设输水送水管网5公里,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县城区河堤路硬化2.3公里、燃气管道开挖4.5公里。建成县城区污水管网8公里,武篆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九曲河城区周塘河段防洪整治工程和武篆镇河段整治工程完成投资2600万元。长乐镇乐群文化广场完成主体工程。三石镇、长江镇等8个乡镇街道亮化工程全面竣工。总投资1200多万元的9个三弄瑶族乡项目完成街道基础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等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000万元。

加强农村建设。新建通村水泥路5条56.1公里,硬化屯级道路316条464公里,全县实现“村村通硬化公路”目标。完成河道整治5.8公里,兴建堤防10.6公里。投资7672万元,新建35kV变电站1座、电力线路41.75千米,改造台区70个。完成植树造林13.4万亩,投入864万元建成47个自治区级村屯绿化示范点和1000个一般村屯绿化项目,投资496万元实施珠江防护林3万亩,投资1200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投资850万元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6%。投资3150万元实施月亮河、坡豪湖景区周边村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同乐村、拉板村等13个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投入经费2033.9万元,实施“美丽东兰·生态乡村”活动,生态文明建设得到环保部、财政部的充分肯定。

武鸣县积极打好“六大”攻坚战

2016年01月28日17:05    来源:南宁日报 

1月26日,武鸣县召开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第五次年会,会议报告2015年的工作进展及2016年该县深入实施“六大工程”的目标任务。据初步统计,该县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94.95亿元,县本级财政收入13.34亿元,县本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90.12亿元,县本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7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10元等。会议还总结了该县“十二五”期间取得的工作成绩,地区生产总值、县本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县本级财政收入均比2010年增长1倍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同时,为实现2016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武鸣县提出开展“六大”攻坚战。一是以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绿色宜居为核心的“美丽乡村”攻坚战;二是以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为目标的工业发展“转型提质”攻坚战;三是以保障项目用地为方向的“征地拆迁”攻坚战;四是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五是以脱贫增收为支撑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六是主动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全力打好“基层党建”攻坚战。其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重点:

为补齐工业短板,武鸣县将全力打好工业发展“转型提质”攻坚战。努力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发展、项目引进和建设、企业培育和服务四篇文章,并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整合升级。推进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生物质能源等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都市型工业”的发展要求,高标准高档次建设伊岭工业集中区,促进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在农业农村方面,武鸣县将以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绿色宜居为核心,全力打好“美丽乡村”攻坚战。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水果、“双高”糖料蔗、生猪等优势特色种养产业。统筹推进富安居和伊岭溪谷休闲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沿城市大道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带。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树立一鸣红、金富田、润宇等优势农产品品牌等。

武鸣县将以脱贫增收为支撑,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建立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五个一批”行动计划和“七大工程”,不断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力争每个贫困村形成一个以上脱贫致富主导产业。健全扶贫攻坚责任体系,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力争2016年实现脱贫5000人以上。

为继续提升城市品位,武鸣县还将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全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完善绕城大道环内环外道路互联互通,推进县城标营新区、定罗新区、红岭新区、九个半岛新区建设。继续实施村屯道路硬化“334”工程,力争2016年完成100个自然村屯主干道路、巷道道路硬化等。

古蔺县:2015年实现2.6万贫困人口脱贫

2016年01月28日12:49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人民网成都1月28日电 近日,古蔺县“两会”传来消息,2015年,古蔺县共带动20个贫困村摘帽、2.6万贫困人口脱贫。

处在全力决战“率先摆脱贫困,同步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592个重点县之一,古蔺县坚持以扶贫攻坚为主线,统揽全县各项工作,确定了“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如期精准脱贫、一年巩固提升”的工作思路。确保到2018年,全面完成全县117个贫困村和9.4万贫困人口的减贫任务。

为了形成系统的政策支撑体系,古蔺县制定了《古蔺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中共古蔺县委关于全力推进扶贫攻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同时,还研究了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18个扶贫工作方案和《古蔺县扶贫项目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乡镇”实施方案》等3个配套文件,全县形成了“2+18+3”的政策组合拳,全力推进扶贫项目,抓实抓好驻村帮扶。

为了强化脱贫攻坚保障,古蔺县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县上由县委书记和县长负总责,乡镇由书记和乡镇长负责,村上由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负责,全面实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双组长”制度。在坚强的领导保障下,全县县、乡、村干部深入贫困农户家中,帮助贫苦户脱贫致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古蔺县基础条件薄弱,制约着全县脱贫攻坚进程。2015年,古蔺县大力破除基础瓶颈,改善贫困村基础条件。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1个、精准扶贫项目26个、产业扶贫项目3个,建成通村水泥路71公里,解决1.1万贫困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630公里高低压线路、5886户户表的农网改造,贫困村农网改造全部列入规划;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83户850人。

扶贫要靠产业。2014年以前,古蔺县经济主要靠酒业、能源驱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酒业、能源进入深度调整期后,古蔺县确定了主导产业由酒业、能源“双轮驱动”向酒业、旅游、能源“三足鼎立”转变,并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培育攻坚行动,强力推进大理石等新材料和风能、页岩气等新能源项目开发利用。

古蔺县还根据自身优势,紧紧围绕“生态畜牧、优质果蔬茶、山地烤烟、道地中药材”四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加快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努力实现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技能支撑。2015年,全年出栏生猪51.1万头、肉牛3.3万头、商品羊7.4万只、家禽113.5万羽,新发展水果1.35万亩、蔬菜1万亩、茶叶2000亩、核桃1.5万亩、中药材1万亩,种植烤烟7.5万亩、完成收购15.8万担。(通讯员 苏海鹏)

数字看三明两会:展望2016积极适应新常态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部署,积极适应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做好稳增长、调结构、强动力、惠民生、防风险,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十三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力争传统产业实现产值1700亿元以上

注重从供给侧发力,对接省上制造业升级行动,落实扶持工业发展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有效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冶金及压延、汽车及机械装备、林产加工、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龙头企业增资扩股、兼并重组,促进产业集聚延伸、提质增效,力争传统产业实现产值1700亿元以上。

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00亿元以上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数控一代”“智能一代”工程,完成“机器换工”100台(套)以上,培育市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30家以上。发展壮大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生物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三农氟化工二期、稀土分离厂、锂离子正极材料二期、永安石墨(烯)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00亿元以上。

支持20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电商企业发展

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抓好电商产业园建设,支持20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电商企业发展,培育一批覆盖全产业链的行业垂直电商平台和第三方电商,拓展农村电子商务。

着力抓好464个列入省行动计划重大项目

着力抓好464个列入省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60亿元以上,新开工20个以上,建成或部分建成70个以上。实施470个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0亿元以上,确保每个县(市、区)新开工、建成或部分建成项目各10个以上。

为PPP模式企业新增贷款120亿元以上

深化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策划储备和动态管理,实现项目持续滚动发展。健全重点项目一月一协调、一季一督查和市领导挂包、部门联动机制,及时解决存在困难和问题。积极示范推广PPP模式,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全年新增贷款120亿元以上。

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各50家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各50家,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

全面深化“348”精准扶贫工作

加快三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突出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统筹用好老区苏区政策和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全面深化“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推进精准扶贫“九个一批”,实施精准扶贫“五项工程”“三大行动”,落实精准扶贫“新八种模式”,实现年度脱贫2万人。实施造福工程搬迁1.5万人以上,建设集中安置区20个以上。

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以上

继续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延伸拓展“点线面”攻坚,提升城镇“三边三节点”整治水平。创新村庄建设与治理模式,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行动,整治村庄130个以上,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以上。

新建公共停车泊位1500个以上

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综合执法,推广“街长制”“微城管”,继续深化“两违”综合治理。新建公共停车泊位1500个以上,有效缓解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

新增林权抵押贷款15亿元以上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林业经营组织,拓宽林业融资渠道,设立三明林权交易中心,力争新型林业经营组织覆盖面达50%以上、新增林权抵押贷款15亿元以上。

新增城镇就业2.2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以上

完善创业就业政策,统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2.2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以上。

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4800套,基本建成3500套

加大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力度,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4800套,基本建成3500套,办好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

决战精准脱贫 冲刺全面小康

——永登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纪实

新一轮扶贫攻坚行动以来,永登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和帮扶资金13.4亿元,西、北两个贫困片区6乡镇实现整乡脱贫,全县107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11万人。贫困面由2011年底的26%下降到2%以下,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7212元,年均增长13% 以上。

近年来,永登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意见、方案,高度重视,主动担当,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全县的重中之重,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举全县之力,汇全民之智,决战精准脱贫,冲刺全面小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永登县委书记魏旭昶说,“产业扶贫、措施扶贫和金融扶贫,是我们与贫困作斗争的‘三大法宝’。到2015年年底,我们要确保剩下的35个贫困村脱贫,实现全县整县脱贫。”在谈到永登县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时,魏旭昶言语铿锵,向贫困宣战的作为与决心同样坚定,“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按照‘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和‘五个一批’的主要途径,全面落实省、市的安排部署,着力抓好‘学习培训、政策衔接、脱贫规划、精准识别、内生动力、考核评价、典型引路、力量加强、政策落实、氛围营造’这‘十件大事’,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推动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永登是六盘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县之一。全县总面积6090平方公里,辖5乡13镇240个行政村(其中,中川、秦川两镇委托兰州新区管理),总人口近60万。地处西、北两个特困片区的6乡镇自然条件严酷,贫苦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实现整县脱贫,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

永登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平介绍说,我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从永登实际出发,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路径,在发展特色产业、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发展教育等方面狠下功夫,在项目争取、资金投入、体质机制、组织保障等方面做足文章,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创新扶贫模式挂图作战合力脱贫

近年来,省委王三运书记,欧阳坚副书记,省委常委、市委虞海燕书记等省市领导多次来永登检查指导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永登县重点研究扶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深层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办法,突出精准扶贫,帮助农户实现持续增收,早日摆脱贫困。在省、市领导的殷切关心指导下,永登县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建立了“11266”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模式,对毎个贫困村乃至每个贫苦户都采取一本、一袋、两套台账、六张挂图、六个方案的“11266”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甘肃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的落实。

记者了解到,到2015年年底,永登县35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全县实现整县脱贫。在永登县2015年底实现脱贫的35个贫困村中,武胜驿镇就有9个。这个镇共有脱贫户880户3376人。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该镇干部和联扶干部齐心协力,加班加点,在扶贫内容上实现安全饮水、产业建设等全覆盖,在扶贫措施上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扶贫考评中明确考评依据,做到在精准扶贫上看图施工,挂图作战,确保2015年年底9个村全部实现整村脱贫。武胜驿镇的做法是永登县“11266”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模式的具体写照。

为了不让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户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掉队,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多次专门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乡镇、村社、农户,现场解决问题,有力推进了全县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县级领导每人包抓1-2个贫困村,一线指挥,挂图作战;双联单位长期驻村帮扶;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扑下身子全力帮扶,谱写了一曲曲精准帮扶的新乐章。同时,县上为西北片6个乡镇选派了扶贫专职副书记,给每个村选派了第一书记;县委成立了6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项督查组,巡回督查,抓进度,抓落实。在全县掀起了“百家企业帮通远”、“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联系帮扶百村行”等社会各界助力精准扶贫的活动。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协调督导作用,帮助联系村、联系户解难题,办实事,积极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和“三联三访三送”主题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共联系贫困村164个村,贫困户613户,参与代表1257人,参与率93.9%,切实帮助解决了一批实际困难和问题。县政协筹集18万元资金,帮助8个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通过招商引资、内引外联的方式指导联系村大力发展特色主体产业,支持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一批富民产业落地开花。动员全体政协委员每人联系一个村,尽力而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开展了“百名委员帮百村”春耕备耕送科技活动,“送科技进村”活动,“践行‘三严三实’,组织专家医疗下乡”等活动,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中。

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壮大劳务经济力推脱贫

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永登县立足实际,把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按照“突出特色、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形成了苦水玫瑰、红提葡萄、高原夏菜、马铃薯、中药材、双垄沟播玉米以及鲑鳟鱼、肉羊养殖等种养殖特色富民产业,推动“互联网+”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玫瑰川”、“葡萄沟”、“高原夏菜绿色长廊”、“七山肉羊天然牧场”等农牧业基地,做大做强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业,提升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档次。“苦水玫瑰”,“一月红提”、“金嘴娃娃菜”等农产品走悄国内外市场,成为永登县独有的优势产业和促农增收的优质品牌。2015年底,永登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来自玫瑰产业,1.6%来自红提葡萄产业,9.6%来自高原夏菜产业。

一组数据说明永登县在促进富民产业中取得的可喜成绩:2015年,全县玫瑰种植面积达10.5万亩、红提葡萄日光温室近万亩、高原夏菜14万亩、马铃薯22万亩、双垄沟播玉米17万亩、中药材2.5万亩、鲑鳟鱼养殖水面近百亩、肉羊存栏达60万只以上。苦水玫瑰鲜花年产量达2100万公斤,年产值达3.87亿元;高原夏菜年产量达38.35万吨,年产值达4亿元;红提葡萄年产量近500万公斤,年产值达1亿元。特色富民产业为永登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永登县紧紧围绕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意见和方案,发挥甘肃“劳务大县”的品牌优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不断创新就业模式,提升转移质量,着力推进农民工工作和劳务经济工作稳步发展。2015年实现输转劳动力11万人(次)以上,培训城乡劳动富余力5.31万人,创造劳务经济收入20.17亿元以上,创历史新高。“玫瑰之乡巧妹子”、“玫瑰之乡憨小伙”、“玫瑰之 乡拉面师”等劳务品牌走俏市场,劳务经济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培育“龙头”做大肉羊产业发展模式带动脱贫

在该县龙泉寺镇瑞芝村,农民曹延富依托靠近兰州中川飞机场和兰新铁路、312国道等优势,流转土地300多亩,带动村上的贫困户种植豆苗、荷兰豆、甜脆豆、香菜等精细蔬菜,成立了永登富源特菜专业合作社,经过滚动发展合作社成员达560多人。向北京、广州等蔬菜市场输送安全放心的新鲜蔬菜数百吨,村上的贫困户成为合作社的主要成员和受益者,他们依靠合作社种植精细蔬菜增加收入,盖起了新房,买上了农用车,日子过得蛮幸福的。永登富源特菜专业合作社是永登县众多“龙头”企业带动脱贫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近年来,永登县共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52家,建成高原夏菜冷藏储存库43座,年冷藏储运蔬菜11万吨。新建永登回乡妹农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项目,带动了全县高原夏菜的规模发展,引进甘肃昊业九香农牧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项目,带动了中药材产业的深度发展。

针对贫困户无资金、缺技术的客观现实,位于永登县城以东10公里的柳树镇教场村恒发养殖专业合作社,以贫困户母羊入股的方式,吸收缺乏养殖技术和规模的部分贫困户的母羊入社,创造性地探索出了贫困户“肉羊入股、输造结合、保底分红、三年翻番”的肉羊产业发展模式,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该村三社贫困村民张梅花说,由于孩子年幼,婆婆年事已高,丈夫忙完农活后外出打工,自己实在无力也无技术专门饲养镇、村帮扶给她家的5只羊,幸好合作社代养了自家的羊只,每只羊到年底还给100元的分红。想想3年后这5只母羊就要增加到10只,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她一再说:“有了合作社真好啊!”

在突出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的同时,永登县着力提高农村党组织“先锋引领”作用和为民办事能力。投资1750万元,探索建立了“支部+协会”的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新模式,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推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全县已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1445个,吸纳群众入社1.2万户,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基地+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生产格局,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多渠道力推金融普惠决战脱贫

2015年,永登县共统筹整合各类扶贫项目资金4.47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资金1亿多元,用于支持10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93个非重点贫困村15197户5.5万人的脱贫致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部门和乡镇层面,专项贷款工作有序推进。记者了解到,目前,永登县已上报专项贷款额度5.31亿元。截至2015年12月28日,全县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212户2.6亿元,其余2.71亿元精准扶贫贷款将于2016年1月12日前发放给6462户贫困户。2015年全县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521万元。在山大沟深的七山乡,旱地杂粮加工基地初步建成,吸纳26家贫困户的贷款近百万元,每年按8%的比例分红,同时,吸纳贫困户在基地务工,实现双赢,助推这些贫困户早日脱贫。

同时,县上把“五星级文明户”创评与道德信贷工程结合起来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5年评出“五星级文明户”近3000户,评级授信额达到1亿多元。

在村级层面,现有127个互助资金项目村,互助资金村占全县行政村的64%,互助资金总额达到3164万元。

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实施易地搬迁助力脱贫

在“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同时,永登坚持“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相结合,实现了帮扶措施全到位,扶贫对象全覆盖。

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决战脱贫的坚强保证。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6.3亿元农业建设资金,农田灌溉面积发展到50.6万亩,解决37.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资1.35亿元,改造农村危旧房11570户;投资4.8亿元,完成乡村道路改造1283.2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和客运班车;全县新建和改扩建村委会办公阵地97个、新建村文化广场122个、村卫生室75个;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通信网络全覆盖。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近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908.4万元,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达13.26%。发放生态效益补偿金1570万元。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全县实施学前教育项目工程,实现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积极开展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对贫困家庭大学生实行奖励加贴息贷款政策;投资904.5万元,安排落实“两后生”培训3115人。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2015年对符合低保条件的9519户、25892人纳入农村低保,全年发放低保金3713.69万元,基本实现了低保对象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五保对象保障措施全面落实。

“异地搬迁脱贫一批”。永登县先后集中实施了龙泉寺镇深沟村,坪城乡高家湾村、横沟村,中堡镇大岭自然村易地搬迁工程;通远乡张坪村、涝池村、边岭村易地搬迁工程进展顺利,农民群众即将喜迁新居。走进位于县城以北两公里的黄须沟中堡镇大岭整体易地搬迁村,一排排新建的住宅拔地而起,新近硬化的村道,安装的路灯,建成的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引人注目。进入村民曹虎杰的家,三面是房间,墙上贴着墙砖,院子铺了地砖,东面整墙安装的是镜子,显得空间更大。院子全部用钢化玻璃覆盖,阳光透过钢化玻璃照得院子暖烘烘的。曹虎杰78岁的母亲告诉记者,“城里的孩子让我住楼去,我现在哪也不去!我就要在这里生活,这里太好了!”

培育典型发挥“领头羊”作用引领脱贫

永登县在扶贫攻坚战行动中,培育了一大批典型集体和个人,他们在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有力带动了全县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

火家台村曾经是武胜驿镇典型的贫困村,经过近年来的帮扶,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产值达到18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2230元,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脱贫富裕村和产业带动型省级美丽乡村。

柳树镇教场村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共实施了扶贫项目24个,总投资达到1427万元,教场村支部书记李发奇告诉记者,通过近一年来对贫困户“一对一”、“二对一”的精准扶贫,大部分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了8000元。2015年我们村硬化道路17.9公里、砂化道路12.3公里,开发水源地两处,推广种植双垄沟播玉米2290亩,新增水浇地1500亩,人均1.5亩,并为56户贫困户新建56座日光温室;引进良种羊1065只,人均增加1只。发展科技养殖户17户,年底牛羊存栏达到21966(头)只;劳务输转509人,实现劳务收入340多万元。

地处永登县西北部干旱二阴山区的通远乡青岭村,投入资金427.27万元,共实施各类扶贫项目10项。修建了70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投资23万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投资2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40座。新建涝池一座,维修涝池两座,解决牲畜饮水问题。记者来到最为偏远的石头庄社,36户村民家里清冽冽的自来水直达庭院,结束了挑水吃的历史。同时,投资40万元,发展肉羊养殖项目,为贫困户引进发放优质湖羊200只,改良品种。现在全村百只以上的肉羊养殖户达到了15户,80头以上的养猪户达到了5户,户户饲养羊只,共同致富。通过发展特色产业,2015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15元,比去年净增1463元。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涌现出了“再好的政策也需要基层干部去落实”的典型人物——武胜驿镇石家滩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国。2015年6月30日,新华社以《老党员张建国退休前后“治”三村》为题报道了他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事迹,省市主要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还有15年撰写12本民情日记的好支书康连胜,被《兰州日报》头版头条报道。2015年12月3日,《人民日报》以《整体脱贫,盼永登五谷丰登》为题报道了永登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成效,中央、省、市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

合肥农村贫困人口今年将全部脱贫

2016年01月28日09:43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今年,合肥全市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的21.5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112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昨日举行的全市农村工作扶贫开发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上传出不少好消息。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表示,合肥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

  谈理念:农村要保护好“青山绿水”

“‘十三五’时期,合肥农业农村发展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吴存荣表示,经过了“十二五”的黄金发展期,合肥农业农村未来5年还将“坐拥”政策环境十分有利、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市场空间更加广阔、创新效应加速释放等众多有利条件。

“固步自封、还是用老办法,那肯定不管用。”“农村发展也要保护好青山绿水,坚持环境优先的理念。”“农业也要有开放的眼光,要积极跟高校、院所以及国内外公司开展合作。”……吴存荣细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如何变为实际行动,并一再强调,合肥农业农村发展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

谈供给:合肥可尝试打造特色农产品供应小镇

“此前,庐江的茶叶包装都是大塑料袋子,后来改成小包装、做成精品之后,产品增值不少;合肥周边的农家乐都不错,但是游客感到“大路货”多,如果能开发出值得带走的商品,将会带来巨大商机。”吴存荣举出小例子,表示根据市场需求来提供产品,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

吴存荣表示,在生态农业旅游日益火爆的今天,合肥能不能划定几个区域,打造出有特色的旅游集散地,“不要担心没销路,最关键的是拿出的产品要过硬。”

对于未来农业农村的发展,吴存荣还特别提出要注重与“互联网+”的结合,“现阶段出现的淘宝村不错,但是数量和规模还不够。合肥能不能打造一个专门供应特色农产品的小镇,通过互联网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谈扶贫:投入“感情”比“花钱”更关键

根据合肥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合肥市农村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2016年,合肥全市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的21.5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112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

吴存荣表示,合肥要做好精准扶贫,在“扶贫谁”上核准情况、摸清底数,全面落实“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政策”。

在基层干部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吴存荣特别强调要投入“感情”,他表示,今年合肥市“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反映部分养老院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这就反映出我们的基层干部认识还不足,同样,做扶贫工作更要细致,要投入感情,不能粗枝大叶,钱花出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相关新闻:

  农村贫困户可享受到众多“利好政策”

光伏电站全覆盖、普通高中教育免除学杂费、农村低保水平提升、贫困村通自来水……根据昨日发布的《合肥市农村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合肥农村贫困人口将享受到众多利好政策。

  总体目标:

根据《行动计划》,2016年全市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的21.5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112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力争达到5万元以上。

  增收:

合肥力争年内实现建档立卡的“三无”特困农户和贫困村光伏电站建设全覆盖。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教育:

确保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无辍学现象。普及高中教育,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免除学杂费,逐步实现全覆盖。

  社保:

从2016年起全市农村低保标准市定指导线和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提高到国家扶贫标准以上,逐步缩小城乡低保和五保补助标准的差距。

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加强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按程序纳入低保范围。

  医保:

合肥将探索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重大疾病保险救助体系,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支出,对贫困人口大病实行分类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对新兴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支付后自付费用仍有困难的,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

  基础设施:

根据《行动计划》,2016年底实现所有贫困村至少有一条出村水泥路,一定规模的自然村通硬化路;实现贫困村自来水“村村通”,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安全饮水全覆盖。

晨报记者 刘淑

重庆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 2017年贫困区县全"摘帽"

2016年01月27日21:16  来源:人民网  (责编:刘祎、彭国威)

25日下午,重庆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记者会。会上,重庆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与黔江、潼南、巫溪三个区县的“一把手”,就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等话题与媒体记者交流。刘戈新表示,目前重庆正在整合全市资源,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17年,重庆所有贫困区县将全部摘掉“贫困帽”。

人民网重庆1月25日电 25日下午,重庆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记者会。会上,重庆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与黔江、潼南、巫溪三个区县的“一把手”,就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等话题与媒体记者交流。刘戈新表示,目前重庆正在整合全市资源,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17年,重庆所有贫困区县将全部摘掉“贫困帽”。

“2015年重庆全市共有‘1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贫困村1919个,贫困人口165.9万。” 刘戈新说,在过去的一年,重庆通过整合全市资源、突出精准有效、创新工作机制等举措,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截至目前,重庆又有2个区“摘帽”,808个贫困村整村“销号”,95.3万人“越线”脱贫。

实施“精准扶贫” 发展产业助农增收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刘戈新透露,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市33个贫困区县党政“一把手”分别向市委、市政府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全市上下形成了“市负总责、部门配合、区县抓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刘戈新表示,重庆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如去年以来,在武陵山、秦巴山两大片区启动实施跨区县重大基础设施项目64个,实施贫困村整村脱贫691个,推动扶贫小片区开发19个。制约脱贫的共性、“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在扎实做好“六个一批”工作中,引导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有序梯度转移,全年转移人口10万人,实现贫困家庭成员转移就业71642人。同时,实施差异化补助和梯度搬迁,多渠道落实搬迁户后期产业扶持政策。累计安排市级以上专项资金45.09亿元,区县投入财政资金50.46亿元,完成搬迁安置54.2万人,其中贫困户24.8万人。

为帮助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重庆还立足渝东南、渝东北地区资源优势,安排特色效益农业资金10亿元,支持柑橘、生态渔、草食牲畜、茶叶、榨菜、中药材、调味品等重点产业链向贫困村、贫困户延伸。刘戈新透露,目前已在贫困区县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50家以上、农民合作社1.7万家,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立双方互利共赢的利益联接机制,多形式地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2017年全部“摘帽”

为打好脱贫攻坚战,重庆市委、市政府先后研究出台“1+1+13”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财政资金需求。刘戈新透露,在3年脱贫攻坚期内,重庆将新增投入财政资金82.8亿元,其中增量投入67.8亿元,提前调度15亿元。2015年,重庆市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落地40.1亿元,较上年增长48%。

“在统筹全市市级部门资源中,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挂帅,组建18个市级扶贫集团,成员单位达到498个,“一对一”对口帮扶18个脱贫攻坚工作重点区县。”刘戈新说,重庆市国资委牵头整合38家市属国有企业资源,组建4个帮扶集团重点帮扶城口、巫溪、酉阳、彭水4个深度贫困县,计划3年内筹集24亿元专项扶贫资金。

为实现“帮困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充分统筹全市干部力量。刘戈新表示,重庆全市累计选派第一书记2249名,派驻驻村工作队(组)2451个、驻村工作队(组)员近1.8万名,落实结对帮扶干部19.9万名,实现了对全市48.2万户贫困群众的全覆盖。

据了解,在打好脱贫攻坚战重,重庆充分考虑贫困现状、政策力度、工作基础和发展态势等因素,明确提出“6年目标3年完成1年扫尾2年巩固”工作思路。2017年基本完成所有贫困区县“摘帽”、贫困村“销号”、贫困人口“越线”,2018年完成扫尾工作,再经过2年的巩固,确保2020年全市稳定脱贫,全面高质量地补齐扶贫“短板”。

广西力保453万人脱贫 百万移民难度堪比三峡工程移民

2016年01月26日18: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广西目前还有453万贫困人口,其中需要移民人数达100多万,要在未来5年内实现全部搬迁,难度堪比三峡工程移民。”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广西“两会”上表示。

根据中共十八大部署,“十三五”期间,中国将采取精准扶贫攻坚方式让700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少数民族省份广西,仍有贫困人口近500万,且大多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区域,扶贫、脱贫任务尤为艰巨。“精准扶贫”成为本次广西“两会”与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一个焦点。

彭清华表示,在广西扶贫最后“冲刺”阶段需直面的难题之一是逾百万的贫困人口移民。“中国当年为建设三峡工程,花了十几年时间才完成130万人口迁移。相较之下,广西要在5年内搬迁百余万人口,难度可想而知。”

为帮助广西扶贫,中国国家层面在今后5年将安排600亿元人民币资金用于贫困移民搬迁。彭清华指出,上述资金仅能保障移民搬迁新居建设,此为“治标”;移民后续生计发展仍需通过低保兜底和发展教育、产业等措施“治本”。

广西政协常委、民建广西区委主任委员钱学明认为,拔除“穷根”需以教育强本,针对广西留守儿童及贫困人口因生计无法继续高等教育问题,建议官方推出“新市民”住房政策,为移民在城镇购房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外流技术熟练的农民工回流参与当地经济建设,关注后代成长及教育。

本次广西“两会”港澳与会人士对扶贫问题颇为关注,普遍建议官方改善贫困地区医疗、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呼吁港澳企业与广西贫困地区结成帮扶对子,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同时挖掘当地特色农业、传统工艺等,利用电商平台培育产业。

根据广西民政部门扶贫计划,2016-2020年,广西将推行“互联网+扶贫”模式,建立贫困人口数据库,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全面实现贫困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兜底”。

广西生态资源优越,境内有25个“中国长寿之乡”,数量为中国各省(区)之最。广西官方表示,至2020年,广西将扶持550个贫困村打造为风情小镇,通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动80万人脱贫。(完) 

南宁部署扶贫攻坚工作:确保2020年南宁市全面脱贫

2016年01月26日15:44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近日,南宁市委部署未来5年扶贫攻坚工作,将实施“七个一批”、“七大工程”等扶贫项目,到2020年,确保南宁市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上林、马山、隆安、邕宁4个贫困县(区)(以下简称“三县一区”)和全市421个贫困村脱贫摘帽

1、调查

南宁尚有农村贫困人口40万人

据悉,近几年来,南宁市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水平得以改善和提高。不过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目前还有上林、马山、隆安3个国家级贫困县和邕宁区一个自治区级贫困城区,以及421个贫困村,贫困人口数量排全区第三位,基数比较大。

为了加大示范带动效果,2015年,南宁市在“三县一区”各选两个自然村(屯)建设示范村,每个示范村由财政投入700万元建设经费(邕宁区每个示范村575万元),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开展精准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增收产业培育等。

记者从南宁市扶贫办了解到,2015年,南宁市为全市421个贫困村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和精准识别工作队员,共派出11196人。经识别,南宁市达到2015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户分数线的人口是40万人左右。

2、措施

将针对不同类型进行精准扶贫

南宁市将针对不同贫困类型人口进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将开展“七个一批”,比如生产脱贫一批、教育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社保兜底脱贫一批等。

在教育脱贫方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从入学到毕业、就业给予全程资助和全程扶持。免除贫困家庭高中生学杂费,对贫困户子女实施12年免费教育,对考取普通高等院校和就读于中高职院校的贫困户子女给予政策补助,全力推进“雨露计划”。

医疗救助脱贫方面,将逐步提高贫困人口医保补助、门诊和住院治疗费用报销标准。2017年实现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并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和救助对象范围,实行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到2020年,要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和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

3、重点

“七大工程”解决基础设施薄弱问题

对于脱贫攻坚中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问题,南宁市将开展安全用水用电、道路硬化、危房改造、“互联网+”扶贫等七大工程。

在危房改造工程方面,根据危房改造贫困户的贫困程度,南宁市本级财政在现有补助标准基础上,再增加每户3000元补助,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户住上安全房,实现农村安全住房全覆盖。

此外,大力加强农村电商扶贫,在“互联网+”扶贫工程中,对贫困家庭开设网点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等支持。到2020年,每个县建设一个以上电子商务应用水平较高的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乡(镇)。

根据目标,将实现贫困村“五有四通”。到2020年,努力实现村村有特色富民产业,有经济合作组织,有公共服务场所,有安全饮用水,有新村新貌;实现村村通宽带网,20户以上的自然屯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

2016海南将抓好"三农"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毛雷

2016年01月26日10:00    来源:人民网-海南视窗 

人民网海口1月26日电(记者 毛雷)1月26日,海南省省长刘赐贵在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6年,海南将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刘赐贵表示,2016年海南将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破解“三农”难题,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做好脱贫开发工作,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大力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

围绕“种、养、加、销、保,土、肥、水、种、管”等关键环节,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大幅调减甘蔗等低效作物种植面积,推进种养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信息化。实施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地力改良提升、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重大病虫害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等五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加快发展品牌农业,促进品牌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发展和生产能力提升。

推进农业“五基地一区”建设,创建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种苗种业,落实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启动建设5.3万亩育种核心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薄弱环节,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推进订单生产、农超对接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

打响脱贫攻坚战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重点实施特色产业脱贫、乡村旅游脱贫、电子商务脱贫、劳务输出脱贫、教育和文化建设脱贫、卫生健康脱贫、科技和人才引领脱贫、基础设施建设脱贫、生态移民和生态补偿脱贫、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等十大精准脱贫举措。加大各级财政、金融扶贫投入力度,捆绑集中使用各类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广大乡村设立便民服务网点。

加强和改进机关定点扶贫工作,鼓励国有企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大扶贫新格局。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结合“村两委”换届工作选准配强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引路人。建立扶贫工作责任清单,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严格考核督查问责。

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到户工作,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耕地、林地占补平衡改革试点,支持文昌开展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注重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将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

加快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农村公路、电力、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以建设百个特色产业小镇为抓手,积极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继续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

多措并举,打赢龙江精准脱贫攻坚战

民革黑龙江省委员会

2016年01月26日13:29    来源: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去年,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了扶贫工作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关键性问题,这直接关系到黑龙江省扶贫工作和落实精准扶贫的开展。目前,黑龙江省共有28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有贫困村1765个,农村贫困户65.54万户,农村贫困人口211.4万人。

从外部环境来看,产生贫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二是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劣。全省90%的贫困县、80%的贫困村和70%的贫困户都集中分布在西部风沙干旱区、中部盐碱贫水区和东部低洼易涝区三个区域;三是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乏力。我省28个贫困县几乎都是农业县,大多缺少可开发性资源,产业结构不平衡,一产比重大、二产三产比重小,农业产业结构上,粮、经、饲发展比例也不均衡,44.6万贫困户收入主要渠道仍以旱田种植为主,县域经济增长乏力;四是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弱。全省还有2500个自然屯未通硬化路,24.18万农户未实现安全饮水,73个村未通生产用电,13.49万农户居住危房,14.55万农户未通有线电视,贫困村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7.1%。加之农田道路及水利设施落后,农机化程度低,导致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弱,一遇自然灾害极易致贫返贫。

从内部因素来说,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因病致贫;二是升学致贫;三是丧失劳动能力致贫;四是高额婚嫁支出致贫。为此,就进一步做好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应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完善农田道路及水利电力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宽带普及率,着力解决贫困群体交通、饮水、住房等突出问题。

二、创新扶贫方式方法。结合各自优势,调整贫困村产业结构,除了发展原有“两牛一猪”、果蔬、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外,对于新出现的“互联网+扶贫开发”、“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也应积极支持引导,并在扶贫和旅游产业结合上进一步探索,不断创新扶贫新方式。

三、坚持因户施策。要在摸清底数、确保贫困对象真实精准的基础上,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科学划分贫困户类型。根据不同贫困类型,针对其不同贫困成因,因户施策、“量身定做”,通过扶贫搬迁、发展产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方式,助其脱贫;将农村因病因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全部纳入低保,实现兜底保障。

四、重视精神扶贫。“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首先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帮助他们打开思想枷锁,摆脱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应通过宣传和引导,培育农村正确的婚嫁观;其次,应立足实际,针对贫困群众开展实用生产技能精准培训,真正实现其“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脱贫。

五、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应提高医疗救助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医保体系和医疗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建设,扩大农村药品报销品种,提高医疗报销比例;二是应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全覆盖。应加强贫困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扶贫”,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贫困地区;三是应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农村福利院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确保贫困群众老有所养。除此之外,还应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有效防止因突发性困难致贫返贫;完善受灾人员救助制度,有效遏制因灾致贫返贫;加强住房救助,确保困难群众住有所居;加强社会保障救助制度衔接,形成兜底扶贫合力。

广西:十三五着力推动教育精准扶贫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6-01-25 15:56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南宁1月25日电(张莺、曹祎铭)家贫子读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相关负责人25日表示,今后五年广西将通过精准建设、精准资助、精准就业等,实现教育精准扶贫。

教育精准扶贫是拔掉穷根的重要途径。面对“十三五”各族群众“圆梦小康”的任务,广西近日提出“教育扶智帮助一批”计划,拟通过幼儿园帮扶、高中阶段教育帮扶、县级中专帮扶、学生学业帮扶、教师队伍帮扶等八大计划,改变“大水漫灌、一刀切”,以广西538万贫困人口、5000个贫困村、5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重点,实现贫困学生全程帮扶、全程资助、充分就业。

对此,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蓝天立在近日召开的广西教育精准扶贫现场会上表示,广西将做到“五个着力”:着力精准建设,按照“保基本、补短板”原则改善贫困地区基本办学条件,优化学校布局,审慎稳妥推进撤点并校;着力精准资助,帮助贫困生实现无障碍就学,确保“一个对象也不能少”“一个项目也不能少”“一分钱也不能少”;着力精准帮扶,建立义务教育“市县”“县乡”“乡村”三层结对帮扶机制,在县域内建立校长、教师“一对一”对口关爱贫困家庭学生工作机制;着力精准就业,落实至少“一次个体咨询、一次优先推荐、一次技能培训、一项就业补贴”等措施,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着力内涵发展,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与管理能力,促进教学方法、管理模式以及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变革,让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为实现“五个着力”,广西还出台细化措施,如职称(职务)评聘向贫困地区倾斜等。今后,广西乡村教师在申报职称时给予政策倾斜,论文不做刚性要求,免除外语、计算机考试。

四川2016年将投资793亿元推进交通精准扶贫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6-01-19 17:29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1月19日电(记者 胡旭)记者从19日召开的2016年四川省交通运输工作会上获悉,2016年四川将确保完成精准扶贫交通项目投资793亿元,力争实现内地46个贫困县中有37个县连通高速公路,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减少不通硬化路乡镇100个、建制村550个以上。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彭琳表示,补齐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两个区域交通短板,是四川交通2016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建设内容包括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高速公路延伸、国省干线公路的提档升级以及农村公路的新改建等多个方面。

具体来说,在大小凉山地区,2016-2018年规划完成投资550.4亿元,其中2016年将完成投资205亿元,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京昆线冕宁至西昌段扩容改造、乐汉等项目,国省干线公路新开工400公里、建成450公里,农村公路建成3000公里,新增55个乡镇和200个建制村通硬化路。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2016-2018年规划完成投资285亿元,其中2016年将完成投资120亿元,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康定过境段,国省干线公路新开工450公里、建成50公里,农村公路建成4000公里,新增45个乡镇和350个建制村通硬化路。

在川东北的南充市,2016-2018年规划完成投资350亿元,其中2016年将完成投资115亿元,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南充城市过境段,国省干线公路新开工500公里、建成150公里,农村公路建成1000公里。

在革命老区达州市,2016年将完成投资132亿元,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达州城市过境段,国省干线公路新开工300公里、建成120公里,农村公路建成500公里。

彭琳表示,在以2016年为开局的整个“十三五”时期,四川将基本实现高速公路对除三州外的贫困县全覆盖,所有贫困县至少形成两个二级及以上(三州三级及以上)的对外公路通道,所有贫困县建有功能较为完善的县级客运站。

乡村旅游成甘肃精准扶贫新动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6-01-13 14:55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兰州1月13日电(记者 程楠)记者13日从甘肃省旅游局获悉,甘肃省2015年已有17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占全省减贫人数的17%,乡村旅游已成为甘肃精准扶贫的新动力。

随着城市人口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在闲暇时倾向于选择到山清水秀的农村,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生活,这为甘肃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黄金机会。

在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大草滩乡新联村位于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遮阳山脚下。两年前的6.6级地震让当地农家乐经营户张富荣至今心有余悸。

新联村驻村干部陈小云告诉记者,“7·22”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的灾后重建使这个村的基础设施和居民住房得到全面改善,“人居环境的提高更有助于当地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此外,当地政府还投入200万元扶贫资金扶持张富荣等40家标准化农家乐和旅游景区马队服务户100户。

记者看到,在政府的补贴和帮助下,张富荣重建的农家乐和城里的宾馆别无二致,而且每天每张床铺只收费50元。“去年5月至10月,我的农家乐每周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他说。

漳县投入资金发展乡村旅游助农脱贫只是甘肃省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甘肃省旅游局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已建成旅游示范村67个,旅游专业村514个,农家乐10748户,带动农民直接就业12.3万人。2015年,甘肃省旅游发展资金还安排2251.44万元支持贫困地区及旅游试点村项目、标志标牌建设和规划编制。

据甘肃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甘肃省旅游发展资金将再集中安排2000万元,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全省将扶持50个贫困村建设旅游专业村,并将建成标准化农家乐1000户,带动1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湖北实施教育精准扶贫重点面向近80万贫困学龄人口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6-01-16 15:56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武汉1月16日电(记者 俞俭)湖北省日前出台了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重点面向37个贫困县薄弱学校、76.6万贫困学龄人口,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改造、优质学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促进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等十大教育精准扶贫项目,全力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遏制贫困代际传递。

计划要求,最大限度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龄孩子,学前教育阶段,按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费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学费、课本费全免,按小学、初中每生每年1000元、1250元的标准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阶段,学费全免,按每生每年2500元、2000元的标准发放助学金;完善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减免制度。

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改造按“缺什么补什么”和“分项、分校推进”原则,确保贫困县(村)所有学校校舍、教育装备、图书、生活设施等达到国家办学条件基本要求,到2018年共完成3861所义务教育学校改造任务;扩大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建设资金重点向37个贫困县倾斜,到2019年共完成94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任务。

湖北省教育系统构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全方位结对帮扶体系,统筹安排优质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并推进高等教育结对帮扶,采取“1+1”形式,组织1所本科高校对口支援1个贫困县。

重庆:大扶贫格局助推95.3万贫困人口越线脱贫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6-01-28 08:59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重庆1月28日电(记者 李松)一条新修的10多公里水泥路,从山脚蜿蜒至半山腰上,道路两边菜地里随处可见正在劳作的农民。在重庆涪陵区珍溪镇卷洞村,受益于交通条件改善和农业产业发展,贫困村正在走上致富路。“这两年,我们村发展了近2000亩青菜、花菜,存栏土鸡超过万只,更多的产业扶贫项目正在落地。”村支部书记况明清说。

地处西部的重庆市,38个区县中就有14个国贫县、4个市贫县,贫困人口165.9万,贫困面之大、扶贫任务之重在直辖市中绝无仅有。重庆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说,重庆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市所有贫困区县党政一把手都分别向市委、市政府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市负总责、部门配合、区县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大扶贫格局已经形成。

“扶贫突出精准有效、坚持分类施策。发展产业缺资金的,有农村小额信用贷款;贫困农民想创业的,有专业技术培训和帮扶政策;扶贫搬迁后想就业的,有就近的企业能提供工作岗位……”刘戈新介绍,针对致贫原因,重庆实施产业带动一批、金融扶持一批、低保兜底一批、转移安置一批,到村、到户都有帮扶方案。

经过一年扶贫攻坚,重庆已投入行业和社会扶贫资金172亿元,派出驻村工作队2451个,帮扶资源覆盖全部贫困户。目前已帮助808个贫困村整村“销号”、95.3万人越线脱贫,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建设明显加强。

在重庆潼南区,全区1.5万多贫困户已越过国家扶贫标准线,实现脱贫“摘帽”。潼南区委书记辛国荣说,精准扶贫离不开产业扶持,区里通过推广土地入股、托管代养、订单收购、金融支持等模式,贫困人口帮扶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在潼南区新胜镇钟峰村,20户深度贫困户的68.6亩承包地,就按“土地折资入股,按期保底分红”的原则,入股农业龙头企业,交由公司统一种植生姜,每亩在确保每年500元租金的基础上,2015年人均分红还达到1100多元。

刘戈新说,随着扶贫攻坚向纵深推进,2016年重庆预计实现7个区县脱贫摘帽,60万贫困人口越线脱贫。

甘肃:47万贫困户获得精准扶贫贷款穷人金融激发脱贫新动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6-01-12 10:22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兰州1月12日电(记者 屠国玺)甘肃省正在实施一项涉农金融创新,为贫困户发放有财政担保贴息、无抵押、无担保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目前,已经有47万多户贫困户获益,以突破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瓶颈,帮助他们尽快脱贫奔小康。

在黄土高坡上生活了60多年的老汉马喜林,正开始实施新年的第一个大计划——抓一个西门塔尔新品种的“花牛娃”回家。需要投入8千元的这笔资金,相当于马喜林家两个人的全年收入。但马喜林却不愁没钱,他手里有4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

马喜林家住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宁远镇李家塘村回沟社,是一个距离县城有50多公里的贫困村。和村里许许多多的贫困农户一样,马喜林家过去许多年都在努力摆脱贫困。他养了几只羊,但受困于资金缺乏,他家的养殖规模很难扩大,连他自己都觉得这种“小打小闹”对于家庭条件的改观很有限。

“没有什么担保,银行不给贷款,再加上我怕还不起,我也不愿贷。”马喜林的想法和许多贫困户一样。但从2015年下半年,甘肃省开始为贫困农户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马喜林就感受到了变化,获得4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贷款没有什么抵押,办理也只用了一个星期。

据统计,目前甘肃省已经推出的涉农金融新产品和新服务,就达到70多项,其中包括“双联”惠农贷款、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项目。这些金融服务精准对接贫困户的发展需求,让许多贫困农民从此前的“不敢不会贷款”,转变到现在的“敢贷款会贷款”,“穷人金融”正激发出许多贫困户脱贫的新动力。

以马喜林为例,去年秋天贷款拿到手中,马喜林一家的养殖规模迅速得到扩大,他家里现在养了15只羊、4头牛,再加上种植15亩牧草的收入,2015年的人均收入能有6000元钱,比前一年高了2000多元。

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被许多基层干部认为是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最有力的手段之一。按照甘肃省的计划,在2015年至2017年三年时间里,为全省建档立卡的101万户、417万贫困群众提供总额400亿元的贷款支持。其中已经发放贷款213亿元,户均4.6万元,惠及47万户、200万贫困人口。

江苏四百万低收入人口整体脱贫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6-02-01 07:08 来源: 人民日报

建档立卡 动态管理 分类帮扶

江苏四百万低收入人口整体脱贫

记者从江苏省政府获悉,截至2015年底,江苏411万农村低收入人口整体实现4000元脱贫目标,全面完成上一轮脱贫攻坚任务。

2012年,在前期实现人均年收入2500元扶贫标准基础上,江苏省组织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将扶贫标准提高到4000元,各项扶贫措施聚焦6个欠发达重点片区、411万农村低收入人口和1533个经济薄弱村。

在这一轮扶贫工作中,江苏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147万户、411万低收入人口全面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发展短平快增收项目、提供就业岗位等,促进增收脱贫;对没有劳动能力的,按照因弱、因老、因病、因残等致贫原因,统筹落实低保、养老、助残以及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瞄准经济薄弱村、锁定低收入农户,江苏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农村能人大户进行结对帮扶,做到每个低收入农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每个经济薄弱村都有挂钩帮扶单位,实现帮扶对象、帮扶责任人和帮扶项目“三落实”。

虽然是东部发达省份,江苏的苏北地区仍然因为自然资源、历史形成等因素而存在大量低收入人群。位于宿迁市的西南岗地区,水源匮乏、土地贫瘠、交通闭塞,是江苏贫困人口最集中、脱贫难度最大的一个典型代表。在这一轮扶贫开发中,江苏对包括西南岗地区在内的苏北6个重点片区实施整体帮扶、集中连片开发,近3年累计投入资金353.8亿元,兴办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改善民生项目1269个,片区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西南岗片区大力兴修水利后,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0.5万亩,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5.3万人。

坚持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江苏多年来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苏南苏北结对帮扶、对口合作等措施,举全省之力推进苏北全面小康建设,苏北5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9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去年突破1.5万亿元,人均GDP超过5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000元,苏北区域发展有效带动了扶贫开发的整体推进。

江苏省委负责同志表示,低收入人口年收入达到4000元后,扶贫开发工作由解决绝对贫困进入解决相对贫困的新阶段,“十三五”时期,江苏将按照中央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要求,将扶贫标准提高到人均年纯收入6000元,把全省乡村人口6%左右的300万低收入人口、苏北6个重点片区和黄桥、茅山革命老区作为主要帮扶对象,组织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让低收入人口“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地共同迈进小康社会。(记者 申琳)

当精准扶贫遇到互联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11-29 07:18 来源: 人民日报

甘肃省建立大数据平台锁定417万贫困群众

当精准扶贫遇到“互联网+”

甘肃,西北内陆贫困省份,区域内绝大多数贫困户生活在农村地区。甘肃也始终将最优质的扶贫攻坚资源倾注在农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彻底改变“望着黄土泪流干”的现实,2015年6月,甘肃省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要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1+17”的精准扶贫系统性工作方案。这套组合拳整合医疗、教育、农牧等所有与扶贫相关的职能部门,针对贫困户“量体裁衣”,释放政策叠加效应。

可如何能让“1+17”组合拳真正发挥作用?经缜密论证,甘肃省提出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作为抓手,建立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

当“互联网+”遇上精准扶贫,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

在平台上,点击任意一个贫困户,致贫原因、家庭情况、享受政策等全部能够查到

“互联网+”的兴起和30余年扶贫工作经验的积淀之于甘肃,恰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两者的相遇,有着深刻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原来这项工作也搞过,但是比较粗放。干部知道群众家里的大概,很详细的说不上,而将贫困群众大致划分为低保、五保户等,指导群众脱贫致富的针对性并不强。”渭源县县委书记吉秀说。

另一个隐忧是,扶贫政策落实了没有?扶贫成效和进度如何?过去大都采用逐级上报材料了解或是抽查,这不一定能保证所有数据真实可靠。而确保真实也正是政府和社会最关心的问题。

2015年6月,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启动。在设计中,涉及精准扶贫方案的23个省直相关行业部门将“1+17”各项政策措施设计成信息采集表,分为户级、村级、县级数据结构,嵌入大数据云平台,每一个贫困百姓的信息都精准锁定;通过完善每一个贫困户相对应的信息,精准掌握贫困户的情况。

在定西市渭源县,以“精准扶贫——富民产业户级采集表”为例,仅种植业一个子项,就按种植作物分为脱毒马铃薯面积,中药材面积,蔬菜、瓜类面积等,还按种植方式细分为“设施蔬菜面积(大棚、日光温室)”和“其它种植面积”。而“畜牧业”“林果业”“土地流转”“劳务经济”“农村金融”等项目也与“种植业”一样进行了细致区分。

在承接大数据平台建设的甘肃省万维公司,技术人员登入平台后,从每个“市州”,再到县、乡、村,最后鼠标停在一个个贫困户上。点击任意一个贫困户,致贫原因、家庭情况、子女上学情况、享受政策等全部能够查到。

70多位研发人员、10万名干部参与,417万名贫困人口的信息在平台上核准完善

在这个平台中挂号的贫困人口有417万人,他们遍布陇原大地。要在短时间内精准获取如此庞大的数据,难度可想而知。为了精准识别出他们,甘肃全省10万名干部参与到数据平台的建档立卡工作中来。

万维公司的技术人员告诉我们:“要完成23个行业部门提出的要求,70多位研发人员要同时工作。”

甘肃省扶贫办主任任燕顺说:“在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基础数据的基础上,2015年6月,甘肃省再次围绕农户因灾、因学、因病等致贫原因,打破五保、低保、残疾等界限,严格按程序甄别识别,完成了2014年度417万名扶贫对象的核准完善。”

贫困对象确定后,甘肃省扶贫办将涉及扶贫帮扶的行业部门集中在一起,录制了表格填写的要求,制作成视频放在了平台里。各级干部通过自学,再入户进行摸底填报,确保数据的干净真实和分类的科学有效。

怎样监督扶贫进度及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任燕顺告诉记者:“每个贫困户的详细情况依据农户手中的‘一折通’、户口簿等。”他说,“数据上报后,录入过程中各级政府需要逐级审核。县直行业部门必须要拿基层数据和每年部门资金下达情况相对比。比如说,今年修路下达了8000万专项资金,修5个村子的路。在数据平台里可以看到资金的使用情况,如果8000万已经到位,但却只有3个村子修了路,就可能会有问题。

数据会不会出现下级虚报或瞒报?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镇长张军平说:“大数据登记的信息先得过贫困户那一关,登记错了村民不干。有了数据库,领导不用听汇报了,考核可以直接看数据库,扶贫政策全部落实完成了才算是脱贫,贫困户的电话都在上面呢,这个平台让我们感觉到了压力。”

“10月底,一位副省长要去贫困农户家里实地调研,走之前让我们随机选取了312国道附近几户贫困户的信息。”万维公司技术人员告诉我们。各行业部门、市州、各县到乡镇都有自己在平台的登录账号和对应的查看权限,对所辖范围的扶贫工作进展可以全盘掌握。而在这个数据平台里,所有的填报纪录,包括修改纪录都有据可查。

今年年底,甘肃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等部门会按照制定的扶贫考核权重和要求,依据平台里各项数据,以县为单位,对全省各地的扶贫成效进行绩效考核。若没有达到考核目标,当地政府会被追责。

平台既成为贫困户办事的“绿色通道”,也方便不同政府平台间的数据对接

两年前的一场意外车祸,让平凉市静宁县双岘乡团庄村村民苏转军数根肋骨折断,颈椎严重受损,丧失劳动能力,全家人的生活陷入困顿。今年8月中旬,苏转军被纳入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因病致贫贫困户。9月份他拿到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

“这几年看着乡亲们卖苹果卖得红红火火。很眼红,现在有了这5万元资金,发展果园就有信心了。”苏转军说。

“在过去,贫困户办理贷款需要手续较多,时间较长;现在有了精准扶贫数据平台,贫困户办贷时有了‘绿色通道’。系统里417万贫困户中的任意一户,只要提交申请,便能一次性审核通过。家庭成员相互担保,社员五户联保的担保方式消除了过去的贷款门槛,贷款容易了。”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扶贫工作站站长杨永康说。

随着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不同政府平台间的数据对接成为新的尝试。甘肃省卫计委是首家主动联系数据平台对接的行业部门。前不久,甘肃省卫计委的新农合报销平台与精准扶贫大数据云平台完成无缝对接。这意味着,精准扶贫平台中的417万贫困户,在医院就医时,刷新农合的报销卡将会自动享受特殊优惠政策,简化了报销流程,数据实时同步也方便了资金监管。

“今后,我们的平台建设将结合贫困群众的新需求,对系统不断完善,尤其是加强行业部门数据库的互通互联,减少基层工作量,为数据的准确统计提供对比参照。”万维公司技术部副总经理刘涛说。

记者获悉,截至8月31日,甘肃各地全部完成了大数据平台户级信息的采集工作,采集数据精确覆盖全省13个市州(嘉峪关市除外)、84个县区、1.5万余个行政村。任燕顺说,接下来还会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模块功能等,进一步提高数据的精准度,尽早实现大数据分析的功能。

晚上9点,宕昌县阿坞乡西固村工作队队长黄其全还在辛苦地忙碌着:“现在又到了第三季度采集数据的时候了。”他说,此次采集内容针对的是2015年1月到10月间各部门政策措施落实状况。“每一季度都得更新一次,为的就是准确。”(记者 林治波 银燕)

云南:超常规举措保精准扶贫效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12-16 07:38 来源: 人民日报

干非常之事 行非常之策

云南 超常规举措保精准扶贫效果

“干非常之事,行非常之策”。记者从日前召开的云南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获悉:云南省将通过超常规资金投入、超常规扶贫队伍配备、强化督查落实等举措,确保精准扶贫效果。

云南全省129个县市,88个尚未脱贫,数量居全国第一,昆明还是唯一至今有国贫县的省会城市;全省574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5.49%,是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为确保到2020年57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重任如期实现,云南省委在此次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出台三项超常规举措,确保精准扶贫效果。

超常规资金投入。2015年,云南省财政综合扶贫资金达1178亿元。2016年,专项扶贫资金将比2015年力争增加1倍,并逐年保持较大增长,各级财政对口帮扶单位扶贫资金也将相应增加。省委要求,省级部门一般公用经费压缩10%,全部用于扶贫专项资金。

超常规扶贫工作队伍配备。云南将全省现有的4277个贫困村,在每个驻村扶贫工作队至少3人基础上增加到5—10人,实现驻村扶贫工作队人数翻番。建立“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长效机制,实行省、州(市)、县(市、区)、乡(镇)四级联动,确保每一个贫困县都有领导挂联,每一个贫困乡(镇)、贫困村都有领导和部门(单位)挂包,每一户贫困户都有干部职工结对帮扶。

强化督查落实。云南省委提出,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逢提必下”制度作为硬杠杠来执行,各级党政机关提拔的处级和厅级干部,必须具备两年基层特别是扶贫工作经历。对长期在贫困地区一线、实绩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并提拔重用;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地区,由省扶贫办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并提出责任追究建议。(记者 张帆、杨文明)

吉林借移动互联东风精准扶贫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12-14 09:07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长春12月14日电(记者 段续)吉林省近期启动“云联乡村”APP平台项目,用手机APP软件整合电商、培训、金融等服务,让扶贫更加精准。

这个项目运营团队成员牟文健认为,与网络运营商、银联、农信社合作,利用移动互联网能有效降低扶贫成本。

“云联乡村”项目的开展是吉林省借移动互联“东风”开展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引进域外专业公司、发挥邮政网点渠道优势、打造互联网扶贫人才队伍……一系列探索正在让越来越多贫困人口过上好日子。

“有了这个软件,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学到各种电商知识。”通榆县跃进村第一书记张磊说,该村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数三分之二,张磊期待着,“云联乡村”能让更多人拥有电商技能,把优质杂粮在网上卖出好价。

和张磊一样,许多来自贫困村的干部,都希望有一个接地气、易上手的软件,利用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村民跨越“数字鸿沟”,找到能挣钱的“活计”。“‘云联电商’能提供从技能培训到金融支持的一条龙服务,直击扶贫工作‘痛点’。”牟文健说。

软件的培训板块上,包装设计、价格制定、渠道营销等内容一应俱全。这些技能“一传十,十传百”,能迅速形成扶贫人才队伍,贫困人口也能自学。

“云联乡村”与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合作,逐步将其遍布全省的1600多家营业厅和近6000个助农金融服务站,改造升级成体验店和物流配送中心,未来还会陆续推出电商平台贷、电商商户贷、网购消费贷等贷款产品,探索缓解脱贫的启动资金难题。

在吉林,利用移动互联手段进行精准帮扶的项目还有许多。在磐石市,政府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出“农民钱包”手机APP,集成了贷款、电商、金融、农资售卖等多种功能,颇受农民欢迎。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吉林省分公司从今年年初开始,逐步在全省1.5万个邮政便民、“三农”服务站安装“邮掌柜”系统,截至11月末,已累计会员超5万名,其中贫困人口比例很高。

结合手机“邮掌柜”客户端,许多偏远农村进货、代购、小额存取款及转账实现了网络化。在大安市,东盛超市店主单莉梅在“11.11”期间赚得“盆满钵满”,给这个贫困家庭增加了不少收入,“帮乡亲们代购、发货,一天就赚好几百元。”如今,超市成了“穷村子”的“商业综合体”,产品有了集散地,消费活力增强。

利用邮政网点优势架设的移动互联网络,也为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比如,通化县邮政分公司成立“邮田间合作社”,以行政村为单位,聚集种植人参、木耳、食用菌等作物的农户,帮助农民在邮乐网和“邮掌柜”平台上销售农产品,增收效果显著。

精准扶贫攻克硬骨头 ——吕梁山、太行山扶贫开发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12-21 09:17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太原12月21日电(记者王飞航、吕梦琦)“山西小康不小康,要看太行和吕梁。”记者近日在两大连片贫困区采访发现,当地一些贫困县依托地方特色发展产业,有效破解产业扶贫精准“落地”难题,同时,通过统筹整合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和机关单位定点扶贫两支力量,开创了“精准扶贫”新局面,奋起拿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干部扶贫“四法联动” 真扶贫、实扶贫、苦扶贫

为摸清贫困底数、原因和帮扶需求,山西自2014年开始对全省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共识别出贫困村8060个、贫困人口329万,主要集中在西部吕梁山黄土残垣沟壑区和东部太行山干石山区。

山西以两大连片特困区为主,组织数万名机关干部对口帮扶。各个贫困县通过领导包村、工作队驻村、派驻第一书记、党员干部帮扶“四法联动”,实现了贫困村、贫困户扶贫干部“全覆盖”,凝聚各方力量共同精准扶贫。

记者走访了10多个贫困县发现,广大扶贫干部不再搞简单发钱、发物那套“应景式”的扶贫,而是立足长远,更多在扶观念、扶能力、扶产业等方面下硬功夫、苦功夫。

“农村老人、妇女多,种地困难,我们在村民的支持下坚持走‘土地入股,全村合作’、共同脱贫的路子,已经带动12个村成立了合作联社。”山西省宁武县东庄村第一书记孟永华说。

以下余庄村为例,村里58户农民将170亩地通过入股成立了合作社,14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新品种,20亩试种藜麦,10亩试种籽粒苋牧草,扶贫效果十分明显。

截至目前,山西省万余名包村干部帮助贫困村引进帮扶资金139.9亿元,新上项目3.73万个。许多贫困农民向记者反映,现在帮扶干部很辛苦,不搞花架子了,跑得勤,坐得住,实实在在带着我们奔小康。

群众“点菜”兴产业  “扶上马”更要“送一程”

产业薄弱,是贫困地区的“软肋”,培育富民产业,就是培养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的内生动力。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地方把产业扶贫和“一县一业”相结合,政府在充分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列出产业“菜单”,由群众决定扶贫的产业项目。

在岚县王狮乡石桥村,村民冯春旺说:“过去我们地里种什么是领导说了算,今年、种核桃、明年栽红枣,走了好多弯路。现在由我们自己做主,大家的积极性就上来了。”

“过去,一些扶贫项目由于不接地气,导致群众参与意愿不高,最终发展失败。如今在岚县、五寨、永和等许多贫困县,群众按照自己的意愿‘点菜’,依托地方特色发展产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脱贫的积极性。”山西省扶贫办副主任郎作仕说。

隰县地处吕梁山南部,土地零散瘠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像个“紧箍咒”一直扣在头上。为扶持香梨产业,隰县每年财政出钱为果农购买“玉露香”梨树苗,并拨出120万元对农户进行补贴。经过近10年的努力,目前隰县梨果总面积达到35万亩,果农人均收入突破8000元,成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第一大产业。

如今在吕梁山地区,吉县、隰县、乡宁等地的梨果、沿黄六县的红枣,都已颇具规模,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的致富产业;而在太行山一脉,左权、平顺的核桃,壶关、陵川等地的药材,也实现了连片发展,成为农民就地脱贫的重要动力。

 创新金融扶贫模式  打造贫困地区致富“酵母”

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表明,越是贫困的地区,往往越是金融的“盲区”。一方面农民贷款难、贷款贵,扩大再生产或转变生产模式缺乏资金;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记者走访临县、岚县、五寨等多个贫困县发现,贷款难的问题在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山西省于2014年底启动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为每个贫困县注入风险补偿金500万元,鼓励金融机构按照8倍以上发放贷款,为贫困农户注入了发展生产急需的资金血液。

吉县兰村村民张白锁被选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签约户后,很顺利地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张白锁说:“连续四五年了,我们这片总有自然灾害,尤其是雹灾,损失很大,这10万元的信用贷款就是我们延续发展的‘救命钱’。”

据统计,截至6月底,山西省58个贫困县共发放“金融扶贫”贷款6.4亿元。其中面向贫困户的“富民贷”累计发放贷款5.08亿元,面向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企业及项目的“强农贷”累计发放贷款1.32亿元。

山西省扶贫办产业站站长赵俊超表示,引导金融服务流向贫困地区仅是“治标”,让贫困地区有致富项目,通过农民增收,共同致富奔小康,才是“治本”。也就是说,让投进来的扶贫资金能创造利润,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政府、银行、农民持续共赢,金融扶贫才能真正可持续。

2015年西藏自治区扶贫农发工作成果丰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6-02-02 09:24 来源: 西藏日报

2015年西藏自治区扶贫农发工作成果丰硕

落实投资23.93亿元,完成“十二五”规划投资154.63%

201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扶贫农发工作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打牢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着力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着力促进农牧业增产增效,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扶贫农发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

据了解,2015年,我区扶贫农发共落实投资23.9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7.63亿元,预计完成投资建设17.46亿元,占总投资的72.9%,已完成“十二五”规划投资的154.63%。扶贫开发共落实投资16.7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3.63亿元,已完成“十二五”规划投资的153.63%;农业综合开发共落实投资7.1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4亿元,已完成“十二五”规划投资的156.94%。

据自治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我区扶贫农发工作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扶贫开发已完成投资11.72亿元,占总投资的70%,实施整乡推进189个,面上扶贫项目1325个;投入资金4.4亿元,在西藏自治区148个贫困村开展整村推进试点,已全部完成试点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完成任务量的53%;完成了昌都市“三岩”片区易地扶贫搬迁调研,形成了《关于昌都市“三岩”片区扶贫综合开发工作调研报告》,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综合开发27个土地治理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投入资金4.07亿元,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30个,已完成投资5.74亿元,占总投资的80%。

简政放权深入推进。修改完善了《西藏自治区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西藏自治区扶贫农发项目评审验收相关工作的通知》,将扶贫项目验收权限下放到各地(市),明确区、地(市)、县三级扶贫事权,突出地市县项目选项、审核、建设、监管、效益和责任主体,实现真正还权于基层。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权力下放力度,将国家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产业化经营项目实施方案评审权限,以及项目计划调整与变更权限下放到各地市,赋予了基层更多自主权利。

改革创新不断加大。紧扣扶贫改革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创新扶贫开发考核机制,协商起草《西藏自治区地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意见》;创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将资金向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区域倾斜,实施山南地区贡嘎县、扎囊县,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县域开发;创新社会扶贫机制,印发了《西藏自治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突出扶贫开发在驻村工作队中的主体作用,西藏自治区所有乡镇都全部落实扶贫专干。

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积极培育“雨露计划”品牌,加大对贫困家庭“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学历培训、青壮年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提高技能培训补助标准,延长培训时间,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要求,推行订单式、就业式、校企联合培训方式,投入资金450万元,实施中等职业学历培训300人;投入资金500万元,实施农牧民技能培训项目17个。

项目帮扶准度更高。紧紧围绕“扶谁的贫、谁去扶贫、怎样扶贫、去扶真贫、扶贫成效”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在西藏自治区开展了精准扶贫大调研,对“谁是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是什么,有什么需求”等问题有了全面准确的掌握,为实施精准帮扶提供了目标和方向。根据贫困群众致贫因素,按照“扶持生产发展一批、扶贫搬迁安置一批、智育就业退出一批、健康扶贫救助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要求,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了“五个一批”帮扶计划。

据悉,2016年我区扶贫开发计划投入资金24亿元,异地扶贫搬迁15亿元,计划脱贫12.97万人,脱贫摘帽10个县区;农业综合开发将全面围绕精准脱贫要求,计划投资9.9亿元,实施49个农发区,重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态治理、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工作,确保“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记者 张尚华)

湖南探索四跟四走精准扶贫新路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8-04 15:09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长沙8月4日电(记者 李丹)记者4日从湖南省扶贫办获悉,近3年来,湖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76万,2014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8%,探索出“四跟四走”精准扶贫等独具特色的扶贫模式。

    据介绍,近年来,湖南在扶贫开发实践中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坚持精准施策,对贫困对象实行一家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推动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六到户”;在产业扶持上,探索“资金跟着贫困对象走、贫困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和贫困对象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新路子;重点区域上以武陵山、罗霄山片区为重点,突出把湘西自治州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助学就业上,实施雨露计划和“一家一”助学就业工程;考核导向上,防止以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等。

一些贫困县探索出的特色扶贫模式正在推广。今年4月,芷江侗族自治县启动贫困户二轮精准识别,并总结推广了“五评法”,即一评住房条件,二评生产资料,三评劳动能力,四评教育程度,五评健康状况。每项20分累计达到60分视为脱贫,80分则视为稳定脱贫,不再列入帮扶对象,这种模式被基层干部评价为“让真贫的一户不少,不贫的一户也不能多”。

湖南精准扶贫:瞄准每个贫困户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11-16 13:25 来源: 湖南日报

湖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展开精准扶贫攻坚战,继去年108万人脱贫后,2015年又将有超过100万人告别贫困,两年累计将有逾200万贫困人口脱贫。

精准识别:找准每个扶贫对象

2014年4月12日,在邵阳县黄荆乡石塘村,扶贫对象识别工作评议小组29户109人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陈立海等7户27人,成为第一轮扶贫对象;蒋平生等6户24人,为第二轮扶贫对象;邹日华等8户25人,为第三轮扶贫对象;另有8户33人因得票少,未能成为扶贫对象。县里从当年起,分3轮对每个扶贫对象进行帮扶。

精准扶贫,必须搞清楚哪些人是真正的扶贫对象,避免“穷人落榜、富人戴帽”。2014年初,省委、省政府部署,把贫困人口、贫困村一个个找出来,逐一分析致贫原因,并且建档立卡,针对贫困户“量身定做”帮扶措施。全省总共识别出704万贫困人口、8000个贫困村。由于去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8万人,截至2014年底,湖南省造册登记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96万人。

全省所有贫困村、贫困户的信息,都被录入了省扶贫办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11月13日,省扶贫办工作人员打开这套系统,应记者请求,检索“邵阳县黄荆乡石塘村贫困户陈超群”的信息。随即,户主陈超群一家6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致贫原因(因病)、生产生活条件(耕地3.97亩)、各类补贴(生态补偿林22.5元)及帮扶责任人(村党支部委员陈太平)等40多条信息,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全省所有扶贫对象的数据信息,都录入了这套系统。”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说,扶贫部门每年及时更新数据,将因病因灾返贫人口纳入进来,将脱贫人口筛选出去。

省委部署,2015年9月起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一进二访”(进村入户、访困问需、访贫问计)活动,全面核实扶贫对象,制定完善脱贫计划,帮助解决突出问题,扎实开展结对帮扶。

精准管理:整合各类扶贫资源

扶贫攻坚,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也越需要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提高扶贫攻坚实效。

省委把精准扶贫作为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7月20日,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全面部署和推动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做到精准到户、到项目、到资金、到产业、到举措、到效果,真正扶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年内还将出台《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提高扶贫开发精准性、针对性和权威性,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抓住“关键少数”。8月3日至5日,省委举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以期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传导责任压力。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5年9月出台《关于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意见》,从必须作为、禁止作为、提倡作为3个方面,坚决刹住穷县富衙、戴帽炫富之风。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贫困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

用好扶贫资金。在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上,力求“把钱用在刀刃上”:将70%的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到县,并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将30%的财政扶贫资金引入竞争机制,把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绩效评价结合起来,防止扶贫资源“撒胡椒面”。对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等,公开办事程序、办事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发挥市场作用。在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湖南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金融活水浇灌贫困地区,滴灌贫困户。省扶贫办与6家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2020年前,6家金融机构将为湖南省贫困地区投放贷款3600亿元。去年底,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省扶贫办启动金融产业扶贫试点,创新推出免抵押、免担保的贫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并由财政贴息,至今试点扩大到96个县(市、区),并对45.3万户贫困农户授信79.7亿元。金融“贷”扶贫困户的湖南做法,已被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吸纳,形成全国性指导意见。

精准扶贫:“帮帮团”驻村措施到户

精准扶贫,实践在每一个贫困角落,正在让每个贫困村、贫困户直接受益。

对于精准识别出来的8000个贫困村,2015年4月起都派驻“帮帮团”——驻村帮扶工作队。其中,省直和中央驻湘单位派出184个驻村帮扶工作队,比2014年增加3.5倍;市(州)、县(市、区)、乡(镇)也纷纷派出干部下沉到村,实现8000个省级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且驻村时间由2年改为3年,不脱贫不撤退。省农委帮扶工作队进驻桂东县蛟洲村后,发挥部门优势,先后扶持121户养殖土鸡,其中贫困户60户;通过能人牵头,新成立4个合作社,其中36户贫困户入社,初步形成“合作社+贫困户+市场”的产业扶贫模式。

对于精准识别出来的596万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一批”要求,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各地分类施策,直接帮扶到户到人,重点抓好“5个突出”,即:突出兜底保障“全覆盖”,突出基础建设“补短板”,突出培育产业“强支撑”,突出教育培训“治穷根”,突出易地搬迁“挪穷窝”,防止扶持措施“脱靶”。

澧水北源的桑植县凉水口镇大山脚下,12套36-60平方米不等的平房正在建设。明年初,李家庄村12户无房特困户就能“拎包入住”。当地采用“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集中安置”的方式,在距离集镇1.5公里处统一规划建设安置房,将原本分散在偏远山区的困难群众统一搬迁下来,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南省分行创新推出易地扶贫搬迁贷款,截至10月底审批易地扶贫搬迁贷款项目50个,金额310.68亿元,其中投放贷款102.97亿元。

对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由“输血”变“造血”。湖南省率先提出“资金跟着扶贫对象走、扶贫对象跟着能人走、扶贫对象和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新思路,改普惠式扶贫为差异化扶持,鼓励扶贫经济组织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2015年,湖南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总投入14.83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亿元,涉及67个县(市、区)1776个村,直接帮扶30万贫困人口,预计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江永县实施的夏橙项目,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开发2500亩夏橙基地。项目受益后,江永县丧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及基地周边扶贫对象共6000人,年人均可增收1500元。

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近,以“精准扶贫”为方略的脱贫攻坚工程进入决胜阶段!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来说,“精准扶贫”,既是党和政府的殷切关怀,也是与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的希望所在!(记者 柳德新 通讯员 钟永红)

安徽:2015年确保减少贫困人口75万人以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1-21 15:29 来源: 新华社

安徽:2015年确保减少贫困人口75万人以上 贫困村“限期脱贫”

新华社合肥1月21日电(记者 马姝瑞)记者从20日召开的安徽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5年,该省将通过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对已经确定的贫困村采取“整村推进”“限期脱贫”,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集中,确保减少贫困人口75万人以上。

记者了解到,2014年,该省通过精准识别,在70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市、区)确定了3000个贫困村、180万户贫困户和480多万贫困人口,解决了过去底数不够清、情况不够明、指向不够准的问题。同时,对3000个贫困村共落实4913个包村帮扶单位,派驻3000个扶贫工作队,工作人员超过万人,贫困村的贫困户都一一确定了帮扶责任人。

安徽省副省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梁卫国表示,2015年,该省将继续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以“整村推进”的形式,为3000个贫困村制定脱贫规划和年度扶贫开发计划,提出具体实施项目,列出脱贫“时间表”,要求“限期脱贫”;对贫困户具体分析致贫原因,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全年要确保减少贫困人口75万人以上。

此外,安徽省还将创新机制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集中,采取项目带动、政府出资和社会融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配股参股、以奖代补等方式,全面发展扶贫产业,开展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新型扶贫试点,拓宽贫困户的增收渠道。

安徽省扶贫办主任刘永春表示,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参与扶贫工作,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大扶贫格局。

青海:探索创新扶贫新模式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3-28 10:43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西宁3月28日电(记者 骆晓飞)基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客观现实,青海省近两年来积极探索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和教育扶贫等减贫脱困新模式,让扶贫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用。 

“十二五”以来,青海扶贫资金投入大幅增加,每年减贫人口都在20万人以上。但是,集高原地区、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等特点于一体的青海,贫困发生率仍然比较高。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介绍,根据国家最新的扶贫标准,通过开展“精准识别”工作,确定青海仍然有1662个贫困村、73.6万贫困人口。

“为了尽快让这些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近两年在着力构建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和对口援助‘四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同时,在扶贫模式上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马丰胜说。

据介绍,在产业扶贫上,按照青海省“依托高原优势、做强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围绕青海省确定的10大特色优势产业,青海目前已经在全省建成11个扶贫产业园区。

“扶贫产业园区带动效应强,成果比较稳固。”马丰胜说,以2014年投入扶贫资金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建设的藏式特色副食品加工厂为例,这个项目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一次性就解决了731个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在探索产业扶贫的同时,2014年,针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弱”的问题,青海省启动“教育扶贫”项目,投入扶贫资金1.4亿元,对2.7万贫困家庭劳动力和2.57万名“两后生”分别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贫困家庭大学生创业也被纳入扶贫工作的重点。

“去年,第一次拿出2000万元扶贫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这些投资又带动金融投入7000万元,开展教育扶贫放大了扶贫资金投入。”马丰胜说,此外,为了让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自2013年以来,青海开始探索金融扶贫模式,即以扶贫资金存入金融机构作为担保并贴息,而由金融机构向贫困家庭提供贷款。

据了解,2013年,青海投入金融扶贫资金1亿元,撬动银行面向贫困人口放贷4.6亿元。去年,这一数目超过8亿元。

马丰胜告诉记者,今年,青海将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金融扶贫方面的资金投入,通过让扶贫资金效用倍增来破解扶贫资金投入的瓶颈问题。

 

 

 

 

版权所有 © 2011河北省图书馆 地址:石家庄市东大街16号

冀ICP备 050230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