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冀图特藏 > 信息动态
| 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工作简报2016年第2期 | |||
第二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管理人员研修班在沈阳举办
2016年10月18日至22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第二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管理人员研修班”在沈阳召开。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古籍保护中心领导、各省级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共6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修。我馆特藏部副主任柯竹梅参加学习。 开班典礼由辽宁省图书馆馆长王筱雯主持。辽宁省文化厅牛忠林副巡视员致辞中介绍了辽宁省古籍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深入解读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三五期间的目标和工作任务。文化部公共文化司事业发展处王晓松处长对公共文化领域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武汉大学刘家真教授为学员讲授古籍保护原理与方法,提高学员古籍保护的科学管理能力。在研修班交流讨论环节中,各省古籍保护管理人员借此机会,充分讨论,交流经验,受益匪浅。
“第一期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培训班学习心得 我有幸在金色的收获季节,参加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于2016年8月15日至9月15日在大连白云书院培训基地连海书院举办的“第一期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培训班。此次培训由来自全国各地的33名学员参加,我与他们一起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学习圣贤文化,体验文读方法,回归原典精神,感受书院生活。在书院秉承的“学为己”的感召下,我把学习当做一种追求,从内心发出来的渴望,于是认真听取每堂课,从各方面提升自己。同时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者,又肩负着中华传统文化推广的重任,更应具有忧患意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因此在书院的每天都没有虚度。现将我的培训生活和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大连市连海书院坐落在群山环绕、茂林修竹的九莲山上,静谧、肃穆,高雅而古朴、清新又显亲切。当我远离城市的喧嚣,走进这个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院落里,古典气息迎面扑来。在这里,开启了中国传统书院模式,用真正的书院模式来安排作息和授课,学习传统吟诵,重点是文读方式和原典精神。 每天做的第一件事是到孔子像前礼圣。晨礼是一天中最神圣的时刻,敬天地,敬圣贤,敬祖先。当人心存敬畏之心时,更容易看到自己的良知,一种无形的力量会提醒我:“修身慎行,恐辱先也”。然后是晨练太极。苍穹之下,绿荫之中,体验着中国传统拳术所带的平和,刚柔并济,意、气、行、神完美结合,感觉天、地、人如此和谐统一,在一收一放的招式之中,我懂得了包容和豁达的含义。用餐前读《食前告文》:“天覆地载,君亲师恩,凡为士子,食必省身,孝弟仁义,忠信礼文,温柔敦厚,恭庄敬勤,俭成奢败,粒米须珍,食前以告,荐表寸心”。书院作息要求是食不言,寝不语。 非常荣幸的是我第一次接触中国传统吟诵方式是在非常正确的指导下学习正确的文读方法。文读带给我什么样的不同呢?用白读的方式读书是一字一句非常清楚的,字与字之间是跳跃的。而用文读的方法就完全不一样了,用温书调读古文献像汤汤流水一样一泻直下。《孝经》的文读和白读的感觉给人的感性认识是凸显的。接着学习了《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本身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用文读吟诵情感表现力更加明显。如《蓼莪》中最后一段,“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毂,我独不卒”!白读时最后一句不管怎样带感情声调是扬上去的。文读时最后四个字是一个上声加三个入声(入声为短促的去声),这样发声气息给人的感觉是沉重的叹息声和悲哀之情,好像看到一个失去双亲的孝子悲痛不已导致呼吸非常低促。这样一个调子鲜明而又直观的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诗经》用文读方式吟诵给我们的感觉非常强烈,哪怕我们不知道这首诗在讲什么,只要调子一出来,立刻就能感受到喜悦、悲伤、怨恨和惆怅之情。诗歌的生命因此就活了。 目前正值国学热时期,各种国学方式遍地开花。有的虽然在解释经典,却是在用经典去注解自己的思想。松斋先生博古通今,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在书院学习的是回归到中国的原典,从字词的本意出发,解释经典原文,准确读出字音,理解字意,在此基础上才能领会原典精神,用这种方式就不会忘文生异,因为有了敬畏之心,我们就不会妄改古人。这次学习是真正从原典入手,从字词本意入手,去探寻原典到底在讲什么,这样接受到祖先传递的信息是原汁原味的,是正宗又正确的。 在连海书院的学习生活非常忙碌又充实。深切感受到松斋先生急切地希望尽可能多的把他所知道的知识传授给我们。回到工作岗位上,我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教育推广这个平台,把所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唤起更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书院文化,走进书院,学习吟诵,回归原典,让更多的孩子在书院里读圣贤书,开启智慧,启迪人生,虽然任重但责无旁贷。
河北省图书馆 柯竹梅 珍品赏析[嘉靖]龙门志三卷
(明)樊得仁等修纂,明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三册。半页9行20字,白口,双对黑鱼尾,四周单边,版框高17.8厘米,宽13.9厘米。开本高22.8厘米,宽17.2厘米。 樊得仁(生卒不详),字恕夫,陕西省朝邑县人,河津知县。戚大英(生卒不详),任平阳府庠教授。是书卷前有嘉靖十五年(1536)樊得仁《刻龙门志序》、《龙门禹庙之图》一幅;卷末有嘉靖十四年(1535)戚大英《龙门志后序》。是志凡三卷,卷上为龙门图、龙门源、分野、沿革、疆域、地势、人物、土产、庙宇、祀典、祥异、事迹;卷中为文类;卷下为诗类。该本字体隽丽,刀法圆润,刊刻精美。是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载,《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见著录。入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现存河北大学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