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地方文献工作
省馆重视地方志的采集工作... 2
整合乡邦文献资源、传承地域特色文化... 3
国家图书馆向全社会公开征集“非正式出版物”... 4
地方文献入藏情况
史志类... 5
图集类... 7
年鉴类... 8
地方文献出版动态
新版点校本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出版发行... 9
《毗卢寺壁画》重新修订出版... 10
捐赠信息
各界捐赠文献... 12
河北当代文化名人录
版画家董建生... 12
地方志,简称“方志”。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文献。地方志包括方志和年鉴。河北地方志是我省历史的沉淀和缩影,它用文字、图表、声音、图像等记录和反映河北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川河流、建置沿革、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我馆藏地方志分两部分:1949年以前编印的古旧地方志以及1949年以后编印的地方志。
(1)旧方志
省馆一直将旧方志作为最为重要的地方文献予以收藏,目前已达333种,如:被誉为清代名志之一的《灵寿县志》等。
(2)新编地方志
近2O年来,国内新编地方志的种类、数量急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自2O世纪8O年代中期至今,全国出版的区、县、乡镇志,以及各种部门志、各类专业志,总量已经不下2.5万种。面对数量巨大、种类众多的新编地方志书,我馆明确将全省行政地域志书(市、区、县、镇、乡志)、政党志、政务志、部门志、专业志等列为本馆新方志的主要集藏范围,把完整齐全地收集全省新编地方志作为馆藏文献工作目标,并形成了直接采购、接受捐赠和文献交换等一整套实施方案。今年三季度,我馆古籍与地方文献部通过多种渠道征集到了一批重要地方志。如:《唐山市土地志》、《河北省烟草志》、《石家庄年鉴》、《正定县志》、《北冯村志》等等。其中有一部分地方志是我馆首次收藏。
—任丘馆地方文献专藏库建设概述
任丘市图书馆自2003年开始筹建地方文献专藏库,主要用于收藏、保存任丘的地方史料。收藏范围包括任丘市区、油区内刊和公开出版的图书、杂志、报纸等资料。任丘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历史上有“人物甲于畿辅”、“文献之邦”的美誉。产生出了诸如:扁鹊与《难经》、北齐邢邵与《邢特进集》、明大学士李时与《南城召对录》、清代边大绶与《虎口余生录》、庞垲与《丛碧山房集》、民国著名历史学家王桐龄与《中国史》、《中国民族史》等等。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典籍为现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任丘市涌现出了一大批有所成就的艺术人才。这些优秀人才创作出了了大量的文学著作与专业著述。诸如王中波的《丰收大地》、马向齐的《夜读拾零》、马魏华的《石鼓千字文》等等。通过与各机构联系及个人捐赠等方式,目前任丘市图书馆地方文献专藏库建设已征集到地方图书资料近300种,1000余册。它不仅反映了任丘的整体文化面貌,而且在任丘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进程中也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非公开出版物的文献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国家总书库的国家图书馆,日前首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非正式出版文献”。数月过去,国图现已征集到不少“珍品”。据了解,征集自2008年7月10日起开始,截至11月的统计数据,已征集到各类非正式出版文献总计1011种、2183册。其中,会议文献151种330册、研究报告(包括非政府组织文献等)368种815册、民间诗文等408种699册、其他类型文献84种339册。其中不少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国图中文采编部副主任陈荔京说,对于公开出版物,我国有送缴制度作为保障,而对非正式出版物,国家目前还没有相关政策支持。但在欧洲一些国家以及美国、日本,这项工作的开展,早有支持和保障政策出台。“譬如日本明确制度规定,凡在该国发行的资料都需缴送一册到国立国会图书馆,而中央各部、各厅都设有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分馆,官厅数据都可以通过分馆缴送给国立国会图书馆。”
台湾自元代就纳入中国的版图,明清以来福建人特别是漳、泉两府人民大量移居台湾,改革开放以来,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投资,福建又是首选之地,两地经济文化往来又进入新的繁荣时期。由于种种原因,研究两地的文献资料闽、台两家图书馆都有,但又都十分不完整,如寻根河祖的谱牒资料等等,逼使两地图书馆在加强搜集地方资料的同时,还需进行地方文献交流。
在电子计算机进入图书馆以来,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现闽台两地图书馆制定了共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规划,在加强往来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咨询,互相掌握彼此的优势或不足,有计划地各自建设自有特色的数据库。其中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印刷型载体文献,可以重新出版,供两地公众服务。同时,两馆将馆藏分散的地方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在建立数据库的同时,将无再版价值的重要的(或急用的)地方文献数字化,或变成光盘或通过通讯网络为全社会提供服务,以达到地方文献资源的共享。
地方文献入藏情况
(1)《北冯村志》/北冯村公所,北冯村史馆编—内部出版物,2010年3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图书馆。河北省安新县北冯村位于白洋淀南。1417年建村,至今已有590年历史。本志以史实发展为主线,以事物原貌为依据,纵观六百年历史长河,比较完整地展示了各行各业发展状况。资料翔实,注重实据,文风朴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抗日战争以来北冯村人民保家卫国、驱逐列强的革命业绩记述的尤为详尽。
(2)河北人文精神丛书—《再现根治海河》/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图书馆。此书为《河北人文精神丛书》8部书中的一部,与《亲历开滦》和《难忘平山团》一起,作为第一批问世的三部书。书中所选用的资料是当年根治海河所涉及的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沧州、邢台、廊坊、衡水等8个市的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的。其作者大多是在根治海河的基层工作,所记述的内容都是作者亲历、亲见、亲闻,是研究治理海河历史的第一手材料。
(3)“九州之首—冀州”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之一《冀州历史文化论丛》/河北省历史学会,中共冀州市委宣传部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图书馆。2009年9月,河北省历史学会与中共冀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了河北省“九州之首—冀州”历史文化研讨会。来自北京、山东、河北等地的六十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本书是此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共70篇。论文纵贯冀州古今,横及冀州历史文化各方面—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政治、经济、地理、军事、文献、文物、教育、社会、人物等领域。
(4)《王金庄村志》/王金庄村志编纂委员会编—内部出版物,2009年2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图书馆。2009年9月,王金庄被命名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该志上线追本溯源,下限止于2007年,大事记和主要人事变动,重大事件延到定稿时。设地理编、政治编、经济编、文化编、社会编、人物编。记述了王金庄社会与自然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前有凡例、概述、大事记,后有附录。并附有涉县井店镇王金庄建设平面示意图一张。
(1)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第一卷)《横岐调》/涿州市文化体育局编—内部出版物,2009年5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图书馆。2006年6月6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横岐调剧种名列其中。横岐调产生于地处涿州市西隅的南横岐村,距今约有五百年的历史。该书采取了图配文的形式,详细阐述了横岐调这个剧种的发展史。全书共分八章:第一,概述;第二,剧种发展;第三,唱腔与板式;第四,乐队;第五,曲牌与锣鼓经;第六,唱腔选段;第七、第八,折子戏《卦铺》、《大降香》。
(2)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第二卷)《十不闲》/涿州市文化体育局编—内部出版物,2009年9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图书馆。涿州是联合国地名专家命名的:“千年古县”,有着2300多年的建制史,是三国文化、郦氏文化、卢氏文化的发祥地。十不闲是清代流传于涿州一带以说唱艺术为表演形式的民间艺术。本书采用了大量演出剧照,配上文字说明,细致说明了十不闲这个民间剧种的发展脉络。书中第四章介绍了十不闲的三种表现形态及十个优秀剧目。
(3)《游目骋怀》/刘进堂著—中华诗词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图书馆。刘进堂,字文斎,号晴苑。1949年出生于河北赵县。曾任赵县县委常委、副县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翰墨,师从欧阳中石、陈云君等书法名家。本图集是为纪念赵州柏林禅寺开放20周年而创作,是一本诗、书、画合璧的书。全书共二卷,基本涵盖了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在诗歌题材上多采用格律诗词,还用了十几种词牌,用韵和谐,对仗工整。
(1)《河北科技年鉴》(2009)/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编—内部出版物,2009年12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图书馆。年鉴由特载、专文、大事记、综述、平台与基础建设、计划财务、农村科技、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科技政策法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奖励与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合作、科技服务、行业科技、区域科技、机构与团体、科技人物、附录、统计资料等21个部类组成。如实记述了2008年全省科技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其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
(2)《石家庄年鉴》/石家庄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9年12出版,入藏河北省图书馆。本卷为2009年卷,总第14卷,记述2008年度的情况。采用分类编纂法,由目、分目、条目三部分组成。共设特载、要事辑录、大事记、石家庄综述、政治、军事、政法、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农业、工业、信息产业、交通运输、国内外贸易、旅游、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生活、县(市、区)概况、人物、文献法规、统计资料等目。
(3)《河北卫生年鉴》(2009)/《河北卫生年鉴》编委会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图书馆。是一部全面反映全省卫生工作情况、进展、成就的资料性工具书。本卷为2009卷,收编的资料截止至2008年底。共分九个部分:1.河北省卫生厅卫生工作记事;2.重要会议报告;3.政策法规;4.工作进展;5.人事与干部;6.河北省红十字会;7.省直医疗卫生单位工作;8.各市卫生工作;9.卫生工作统计。
地方文献出版动态
新版点校本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安庆师范学院,安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点校,中华书局,2010年2月出版发行。
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以安庆府时辖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六县为记叙的空间范围;时间跨度:上限不立,因事上溯,下限断至搁笔,即康熙六十年。全志设32卷、二级目57个。
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的点校整理按我国古籍整理的通行体例进行,即断句、纠讹、消衍、补白、参校。以时府属六县志书以及《江南通志》、《安徽通志》等为主要参校本,凡涉及国史的内容均参校二十四史(中华书局标点本),主要参校书目100余种,撰写校记十几万字。同时对有史记载的安庆府志进行一番拾遗、爬梳、考证工作,并设“附录”存放。附录收有“张楷墓志铭”、“历代安庆府志序跋辑录”(辑录序跋13篇)、“历代安庆府志著录举要”、“安庆府志辑佚”等。新版点校本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120余万字,是一部珍贵的地方文献典籍,是稀缺的地情资料,是了解安庆、研究安庆的重要历史文献。
毗卢寺坐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北郊12公里的上京村东,该寺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直以来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精心呵护。其地“隔滹水,映恒山,地势清高,人烟僻静”,正是佛教水陆道场的适宜之处。该寺以所存水陆壁画闻名于世,因其绘制精妙,为众多的目睹者所赞赏。是我国现存壁画艺术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毗卢寺是正定临济宗的一个古老禅院,大殿四壁满绘水陆画,是我国绘画艺术的宝贵遗产,也是古代寺院壁画遗存的煌煌巨制。它布局鳞次栉比,井然有序。无论内容、取材、构图、造型都堪称稀世之作。壁画整体分上中下三层,主从分明,构思严密,按照不同身份精心安排,各得其所,但又三五成群,用祥云联结、分割,既调整画面又衬托主题,既有节奏和韵律,又和谐统一。壁画用沥粉贴金等多种技法巧妙再现物体的质感和量感,虽历经五六个世纪,其画面仍鲜艳亮丽、富丽堂皇,充分体现了想象中佛界仙境非同凡世人间的景观。1998年10月,图文并茂,中英文对照的《毗卢寺壁画》成书面世。时隔11年,应众多潜心于毗卢寺壁画研究的哲学家、史学家、美学家、民俗学家和宗教界等各界人士要求,《毗卢寺壁画》重新修订后,由河北美术出版社于2009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再次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感召海内外炎黄子孙尽一份绵薄之力,让每一位有心人在考证与畅游中,见仁见智,以推动毗卢寺壁画的鉴赏与研究。
捐赠信息
(1)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林岫先生近日向我馆捐赠了由其策划、主编并出版发行的线装图书《全球汉诗三百家》(一函三册)。该书填补了汉诗史上首选全球汉诗精华于一书的空白,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和高度学术权威性。
(2)郑建中先生向省馆捐赠画集,《郑建中中国画作品集》,郑建中, 1950年生,河北唐山人。现为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唐山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唐山广播电视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曾出版《郑建中速写集》等画集。
(3)画家董建生向我馆捐赠作品集《名家名作·董建生彩墨绘画作品》及《心灵的印痕——董建生作品集·版画卷》二书。董建生,1936年出生,河北唐山人。河北画院一级美术师,河北省版画研究会会长。
河北当代文化名人录
董建生,1936年生,河北唐山人。河北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版画研究会会长。董建生先生从六十年代投师于著名老版画家胡考先生门下始,30余年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其作品迄今已多次入选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主办的各类大型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并数次走出国门举办画展和讲学。数十幅作品被英、日、法、德、瑞典、荷兰等国及中国美术馆等国内有关部门收藏。1996年,董建生先生荣获“五、六十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终身贡献奖——“鲁迅版画奖”,为河北省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董先生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北方的山川风物,尤以太行景物为最。在艺术思想上他主张采取一种“四不像”的态度。他认为“任何一种新事物几乎都是从‘四不像’开始。今,董先生年逾花甲且双眼曾一度失明,但在艺术上不因袭,不守成,“衰年变法”进行版画新艺术形式的探索,卓有成就,当更不易。迄今为止,董建生先生出版有《心灵的印痕——董建生作品集·版画卷》及《名家名作·董建生彩墨绘画作品》等多部画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