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冀图讲坛 > 讲座报道


迢迢汉水承载的厚重乡愁

    在首都北京即将援饮汉江水的关键时刻,“中国南水北调移民三部曲”的作者梅洁,无疑是繁忙的,各方邀约和媒体采访,让她有些应接不暇。虽已定居北京,但对长期工作过的河北,对省会石家庄,她是有感情的,因此才会在诸多繁忙事务中抽身而出,接受河北省图书馆的邀请,在冀图讲坛,为大家现场讲述北方水困境与汉水大移民,让我们有幸倾听一位深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为历史、也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的一份重要的、值得我们永远思考和珍藏的感恩忆念,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之水。

    在“三部曲”中,作家以对北中国北方水环境的深重忧患、尤其是对故乡养育了她生命的汉江的忧患,以其饱蘸深情的文字,向世人宣告了在中国乃至人类迄今为止最大的调水工程中,汉江,乃至汉江流域这一人类美丽古老的故乡所面临的生存、生态、重建、机运,以及汉江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现实的严峻和发展的艰难与重构,调水源头80余万移民为国家工程而悲壮大迁徙的情景。作家以荆楚女子的柔弱之身,担起为家乡人民抒怀的重任,经过数月、数万公里的行走,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写作中,实地走访搜集到的采访资料、笔记、光盘、录音,在她眼前幻化为一张张沧桑的移民的脸,和他们无处诉说的命运。迢迢征程,留下了一位生活中温婉柔情的女性为家乡人坚忍的付出。对千万字文献的阅读与思考,又耗损了她的心神与健康。三部“中国水”之命运、中国移民之命运、中国水利工程之命运的大书,真实记录了在长达50年的调水工程中,库区移民所承受的种种生存磨难和挑战,以及发生在汉水两岸无数可歌可泣的生命奋斗的昨天与今天。活化了移民抛家舍业的奉献,不舍离乡的惆怅,重建生活的艰辛,成就了作家责任意识的舒张,情感经络的疏通,精神意识的昂扬。

    离开家乡十堰(那时还叫郧阳)时,梅洁只有15岁。此后的几十年里,从南方到北方,从塞外到京城,从少女到为人妻母,从家庭出身不好的右派子女到闻名遐迩的著名作家。曾经在寻找家园的心路历程上苦苦挣扎的梅洁,曾经在塞外的严寒中,用女性的柔情,化解伤感和疼痛离别的梅洁,始终相信自己的生命里有一条河在天长地久地流淌……遥远的故乡在飘然降临的往事面前,日益眉目清晰。多少风霜之后,她的人生被打磨得越来越像故乡那条大河——汉江河滩上的鹅卵石,光润而坚韧。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身份,这个深情的女子心里始终装着的,是收之一如朗朗汉江石、放之又如滔滔汉江水的乡情和乡愁。家乡的人们站在汉江边,争相传阅她写家乡人的作品,因为书中有他们半个世纪的泪水和艰辛……干渴的北方人也读到了这些书,他们的心开始沉重,知道在清澈甘甜的水中,有汉江边无数普通人的巨大牺牲,知晓了每一滴生命之水,是多么来之不易。调水源头人民在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中,表现出的大智、大勇和大痛、大义,以及那条流淌了亿万年的汉水伟大的永恒,令人动容。

    乡愁之于游子,是纠缠—生一世的故乡情结。写作中的梅洁,“一直试图以文学的形式和自己所处的世界对话。当我把伤逝、哀怨、孤独和向往,困惑不安的心灵,凝聚已久的渴望与梦想,人生艰窘的体验和尴尬,以及对生命与美的虔诚和膜拜,用文学的方式带给这个世界时,我发现,在我精神的故园里,始终流淌着故乡那条大江!”她说:“我真切地希望,当清澈的汉水给干渴的中原、华北和京津大地带来一片滋润时,当人们欣喜地端起从遥远的鄂西北流来的一杯幽蓝时,不要忘记为此而两度奉献了家园和土地的库区人民,不要忘记他们几代人在半个世纪里经受的磨难和牺牲。”因着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梅洁作品总能把她的痛她的爱化作笔下的激情,作家注重南水北调这一国家工程所深含的国家与民族的大局观念,使其作品有一股强烈的忧国情怀和思想穿透力,由此折射出作家强烈的责任意识与社会使命感。这种责任感,让我们感受到梅洁作品向我们传递的精神力量。

   作为一个真诚的写作人,梅洁努力保有一颗安静的心,在自己心灵的气场,沉静地写作。幸福也好,苦难也好,一个又一个深层画面在寂静中被打开,毫发般的疼痛的再现,使其作品令人感同身受。她流着眼泪写完令人流泪的作品,心中奔涌着对家乡的深情至爱,热切地关注着时代的脉动。在讲座中,她呼吁大家珍惜生命之水,认为一个普通的生命只有懂得了珍惜所有资源之后,才会成为一个素质生命,成为文明海洋中的一员。

   作为一项惠及子孙、关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工程和民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宏观价值与战略意义不言而喻。2014年底,援引汉水三千里迢迢北上,缓解北方水困境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在即,中原、华北、京、津两亿多人的饮水危机即将得到有效缓解,怀抱感恩之心,重温著名女作家梅洁用20年时间先后完成的150万字、反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的史诗性文学作品——“中国南水北调移民三部曲”《山苍苍,水茫茫》《大江北去》《汉水大移民》,品味作家以自己的生命方式,向人类的生存危机倾注的无限关切之情,了解在长达50年的调水过程中,发生在调水源头——作家故乡的那些故事,悲壮的沉没,迁徙的眼泪,重建的血汗,无数的焦虑与困惑,希望与失望,困境与挣脱,奋斗与呐喊……深情美丽而又厚重的文字,打捞回80余万人长达50年被遮蔽的命运,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宝贵的水资源,善待每一滴饱含水源地人民奉献之情的生命之水。——编者

本稿摘自石家庄日报社数字报(查看原稿件